云南大学
云南大学地处西部边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零就业家庭、原52个未脱贫摘帽县及湖北籍毕业生等就业重点群体比重较大。2020年,学校每8名毕业生中就有1名属于该类群体。帮扶重点群体就业,是助力脱贫攻坚促进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政治任务,也是应对疫情影响深入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的重点工作要求。学校牢记育人初心,坚持“三个联动”,全力全方位帮扶重点群体就业,实现重点群体就业稳定、毕业去向落实率高于全校整体水平。
一、坚持“学校—学院”联动,协调推进“一盘棋”。学校把支持重点群体就业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教育初心的具体表现,强调“学校—学院”两级联动,“干部—教师—学生”三线推进,下好工作“一盘棋”。一是健全一套工作机制。深入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形成书记校长“统筹抓”、分管领导“牵头抓”、就业部门“协调抓”、职能部门“共同抓”、培养单位“具体抓”、“全校上下齐动员”的帮扶工作机制。二是构建一个工作格局。以帮扶对象全覆盖、帮扶责任全落实为目标,学校全年召开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就业调度会等15次,及时分析现状、解决困难、推动工作,确保责任传导“纵向到底”;就业部门加强调研协调,学工部门打造就业思政,纪检部门抓好督促检查,职能部门积极支持配合,实现工作协同“横向到边”。三是打造一套工作体系。围绕重点群体的就业期望,学校建立“1+N”就业帮扶目标及工作体系,即1个校级总体方案“定目标”,N个院级执行方案“抓落实”,形成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目标清晰、责任明确、保障有力的良好局面。
二、坚持“教师—学生”联动,精准帮扶“一本账”。按照“教师是帮扶人,学生是当事人”的理念,坚持“教师—学生”联动,“一对一”精准制定帮扶策略。一是建立精准帮扶“个人账”。摸清底数建立重点群体就业档案,实现“一生一档”;搞清诉求制定帮扶策略,做到“一生一策”;结对包干,班子成员带头帮扶,导师、辅导员、班主任全员挂钩帮扶,教工党员积极参与帮扶,实现“一生一师”。二是做好就业进展“动态账”。实施“就业信息半月报”制度,校院两级每半月向党委汇总报送一次重点群体就业动态,利用大数据分析手段,实现动态数据全方位、可视化呈现,确保帮扶措施精准到人、跟进到位、成效到账。三是完善指导咨询“个性账”。充分发挥校内外双创导师作用,依托全校15个“生涯工作室”和11个“就业创业平台”,组织近百名师资对重点群体开展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全年接受个案咨询400余次。开通24小时心理咨询热线,帮助重点群体缓解焦虑,树立信心。
三、坚持“线上—线下”联动,深化手机彩票网“一张网”。为有效应对疫情影响,学校坚持“线上—线下”联动,做到帮扶启动早,手机彩票网全方位。一是线上帮扶有行动。及时开展“线上就业帮扶行动”,通过就业帮扶智能管理系统,记录并处理帮扶诉求3000余条,实现学校、学院、学生三方“线上联动”无延迟。二是选岗推送有新招。精心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400余场,为重点群体毕业生印制求职推荐材料1500余册,提供有效就业岗位25万余个;组织“精准选岗”和“简历代投”活动,化精心为精准,提高人岗匹配度。三是提升技能有方法。实施“求职技能提升行动”,通过云端指导、现场问诊,为重点群体开展2期就业创业训练营和5个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班,举办辅导、讲座、赛训活动等115场。四是资金支持有保障。实施“暖心工程”,全年慰问学生800余人次,发放求职创业补贴、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岗位就业支持资金、就业专项助学金等共计163.5万元,受益学生1600余人次,有力地支持和帮助了重点群体就业,为西部边疆全面脱贫奔小康贡献了力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