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彩票网

图片
当前位置:首页 > 手机彩票网

上海市长宁区推进数字基座建设,上线六百八十四个数字应用——

校园更智慧 教学更高效

2024-01-04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数字作业让课堂教学更高效,实时监管让课后手机彩票网更丰富,智慧体育设备让课间10分钟更有趣,孩子的体质数据直通家长手机端,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心理健康资源家校共学……走进上海市长宁区中小学校园,数字化设备触手可用,大数据价值不断释放,人人参与、人人建设、人人享有的数字校园生活正在成为新常态。

  作为上海市首个教育数字化转型实验区,长宁探索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建设一体化整体推进。2021年12月,在上海市教委“政府定标准、搭平台,企业做产品、保运维,学校买手机彩票网、建资源”理念指导下,长宁区启动数字基座建设。经过两年建设,全区所有106家教育单位、6万余名师生全部接入数字基座,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主力军”。

  “我们正在全力打造教育数字化整区建设的‘标准化+个性化’模式,‘标准化’保证了数据的互通互联,‘个性化’推动着应用的百花齐放。”长宁区教育局局长熊秋菊说。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资源丰富校园生活

  “前不久的劳技课上,我们在学校博睿园里收获了红薯,今天的音乐课上通过自己的演奏来表达丰收的喜悦,感觉欢乐的情绪跟着鼓点迸发出来。”新泾中学的音乐教室里,八年级的学生们正在教师袁玉的指挥下合奏自编的《丰收锣鼓》,这节课也被学生们评为最喜欢的课之一。

  “把艺术创编实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这是我从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上获得的灵感。”袁玉说。两年前,袁玉从上海音乐学院打击乐专业毕业,作为一名新教师,如何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课程教学目标要求更好对接?

  当时,正赶上区里推进数字化教育转型,数字基座实现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市—区—校教育资源”贯通,数字平台上丰富的教学资源成为袁玉学习的重要渠道。

  最近,袁玉正在为学校课后手机彩票网社团的学生们创排中国打击乐重奏作品《合》,把初中各年级教材中学到的节奏、打击乐器等融合在一起进行整体编排,再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进度分开训练。

  “这首作品的音乐并不是很难,但是能让同学们通过创排演实际感受中国打击乐的精气神,通过站姿、仪态以及对各种中国打击乐器的接触了解,让同学们更深入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袁玉说。

  “到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寻找灵感已经成为我们教师的习惯性工作方式。”天山第一小学课程教学部主任庄佳叶介绍,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优质数字资源的支撑下,学校本学期还开拓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育人新空间。

  上学期末,天山第一小学在课后手机彩票网数据分析和家长问卷中发现一个问题,“三段式”课后手机彩票网中,不少学生第一段“一起作业”的时间有较多空余。作业已经完成了,社团活动还没开始,空余时间干什么?

  学校在充分调研讨论后决定“把时间还给学生”。为此,学校对照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课后手机彩票网”六大板块的内容,开拓了“课后图书馆”“课后体育场”“课后科技馆”“课后Chat吧”等6个课后手机彩票网个性化场景空间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们空闲时可以到自己感兴趣的空间里自主学习。

  “漂流电影院”存放着社会人士捐赠给学校的20副AR眼镜,教师们下载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影视教育”资源,供学生们自主选看;在“课后科技馆”,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科普教育”板块的院士专家报告;在“课后少年宫”,学生们正跟着视频课里的教师捏彩泥……根据学校课后手机彩票网监管平台的数据,开通3个多月来,六大自主学习空间的使用时间均达近50小时。

  “国家平台提供了这么多优质资源,学校如何结合实际充分利用,我们也在进行一些新的探索。”天山第一小学校长吕华琼介绍,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和长宁数字基座的一些数字资源,学校正在组织“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项目化学习课程。

  六年级的科普教育,七年级的文化艺术专场,八年级的体育锻炼活动,九年级的“青春梦 中国梦”主题研讨……在娄山中学,学校结合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相关资源,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实际设计了具体的主题学习活动。学校还将平台上心理健康相关资源和活动推送给家长,通过亲子共学的方式,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如何处理各种情感和心理问题,形成更加全面协同的心理健康支持网络。

  “低代码应用”让更多教师参与实践

  “学校没花一分钱,就实现了幼儿在园服药数字化管理。”在长宁实验幼儿园,园长仇红燕告诉记者,依托区域数字基座,学校数据管理员最近开发了一款新的“低代码应用”,幼儿的特需餐、在园服药等管理都变得更加便捷、精准。

  “数字基座是一个中枢,为全区师生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提供了公平、开放、包容的参与环境。在这里,人人都是主角,知识共学、数据共研、价值共创。”熊秋菊介绍,整区推进数字基座建设,主要目的是让师生都能参与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中来,以数字赋能实现育人模式变革,以数字驱动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截至目前,长宁数字基座已上线684个数字应用。面对共性需求,由区域集约开发应用,先试点,再推广,后覆盖;面对特别需求,引入第三方应用,通过标准化插件方式一周内接入基座,并在使用过程中根据教师的建议优化迭代;面对个性需求,教师低成本、零门槛自主开发低代码应用。

  为推动更多教师参与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中来,2022年长宁面向全区教师开展“低代码数字应用”研创大赛,吸引了全区256名教师参加,共研创191个应用作品。

  “游戏活动结束后,用品很快分类归位,一点也不影响下次使用。”大赛获奖作品之一,建青实验学校幼儿部教师许士瑾针对幼儿园玩具、图书、运动器具管理难题研发的应用引起了诸多幼儿园教师的共鸣。在这个应用里,每一件用品的名称、图片、数量等信息一目了然,不仅方便存取使用,使用情况数据还能为学校购置用品、教师选用器材等提供参考。

  “第一次研发好后推给教师用,教师竟然看不到。从初步尝试受阻到如今实现共享运用需求,很有成就感!”谈起应用开发的过程,许士瑾自豪地说。

  作为区级学科带头人,许士瑾还带领其他学校的教师共同开展“低代码应用研创”的课题。为了方便集体研讨,她又研发了一个应用专门用于课题研究的开展,资源、材料、研讨等信息全部能在这个应用上找到。

  对于教师研发的成熟好用的应用,长宁区还会在全区复制推广。据了解,长宁区已遴选27个优秀应用入驻区级低代码应用场景库,供全区学校自由选择、一键复用。

  用大数据读懂孩子成长规律

  立足自身的区位优势和发展特点,长宁区一直致力于建设质量一流的“活力教育”,坚持“低成本、轻负担、高质量”,把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首位。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了数字化资源、工具、空间的加持,有了大数据赋能,“活力教育”也焕发出了数字时代的新活力。

  2022年3月,新泾中学获评上海市“非遗在校园”示范学校。新泾中学与沪剧的“缘分”已有近30年,教育数字化转型也为学校沪剧特色教育的开展添翼赋能。

  在学校沪剧特色课上,教师们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区域数字基座上“中国诗词大会”“戏曲与戏剧”等数字资源引入课堂,并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甦萍和长宁沪剧团沪剧演员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原创古诗词沪剧表演唱、沪剧小戏创作等,让非遗文化发扬光大。

  “数字化转型为我们特色课程的拓展实施提供了支撑。我们正在开展以‘白兰’为主题的跨学科学习,结合学校沪剧表演、西郊农民画等特色课程让更多学生体验艺术美育实践。”新泾中学校长崔旦说。

  “教育数字化转型打通了‘整本书阅读’最后一公里。”在上海市第三女子初级中学,教师秦加怡告诉记者,数字化推动了学生阅读的深入开展。

  该校最新开发了一款智慧阅读应用,将统编教材中14本必读书目、28本推荐书目以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中推荐的108本书汇集。教师们对每本书的阅读目标及核心要点进行梳理后,系统性地开展问题设计,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递进式的问题链实现对整本书的深度理解。

  “问题的设计大大提升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效率,基于这一应用,我们还利用暑期开展了面向全区学生的智慧阅读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动青少年阅读。”秦加怡说。

  通过数字化平台利用多媒体形式对学生阅读进行全过程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性数据也都有实时记录。上海市第三女子初级中学校长徐斐说:“通过学生阅读数据的积累和分析,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阅读中的问题,进而开展教学调整。”

  比如,针对阅读评价中发现的学生在“解构与整合”“应用与创新”环节普遍较弱的情况,学校语文组开展了专门的主题教研。通过后台数据,教师们还惊喜地发现,有不少课堂表现并不活跃的学生,课后的阅读量并不少。

  走进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数字味”首先是从操场上弥漫而来的——大操场的四周立着10多块不同形状的智能体育屏。

  趣味游戏屏前,学生只要挥挥手就能登录,一边运动一边玩闯关游戏。课间10分钟,学生会三五成群地来到运动挑战屏前,进行跳绳、开合跳等运动比拼,挑战排行榜会在屏幕上实时显示。50米跑道上,智能测试屏会自动采集学生的运动过程,实时给出成绩。

  “智能设备采集的运动数据都会实时上传到学校数据平台。智能设备收集的数据不仅有运动成绩,还有具体的运动参数、动作分析以及点评建议,这样就方便同学们针对性地开展训练。”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体育教师杨辰说。

  “‘智慧体育’让更多孩子动了起来,课间的校园也变得更有活力了。”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校长许军说。

  科技教育是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的办学特色之一,近3年里学校学生参加各级科技类竞赛获奖600余项。许军告诉记者,学校最近开发了“科技创新看板”应用,集成了学校各种科技类课程与活动、学生的科创成果、学生参加各类科技赛事的资料等数据资源,接下来,希望能从大数据分析中对学校科学教育的内涵发展做进一步的改进。(本报记者 仲立新 任朝霞)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