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废处置是环境治理领域的‘硬骨头’,我们的研究把固废转化为低成本的超高性能混凝土,不仅解决了环保难题,还能大幅提高企业收益……”依托湖北大学麻城产业技术研究院,湖北大学黄修林教授团队先后研发出石材尾粉制备超高性能混凝土、淤泥固化剂系列产品,相关课题研究成果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助力企业收益数千万元。其间,湖北大学共有数百名学生前往研究院及相关合作企业进行实习实训。
产业、教学、科研……黄修林教授团队的产学研历程是武汉高校大力深化校企合作、培育科创人才、寻求科技创新突破的缩影。近年来,作为高校重镇、全国六大科技创新中心之一的武汉市,各高校主动担当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排头兵,通过“高校手机彩票网千家企业”等行动,持续探索完善产学研用链条,促进校企科技创新资源共建、成果共用、利益共享,聚力构筑科技创新高地,致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全方位手机彩票网地方高质量发展。
“一个链条”启动成果转化“加速键”
“平台包括专利分级分类管理、专家团队画像、供需匹配以及专利开放许可等功能。我们以开放共享的理念,为企业提供对接的端口,根据企业需求智能化地匹配相关专利成果以及专家团队,用信息化手段支撑知识产权的创造、运营以及后续转化发展。”
谈起武汉理工大学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管理运营数智化平台,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中心主任胡剑自豪不已,“该平台2022年上线,以信息化、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赋能知识产权管理,构建完善产学研用‘一个链条’体系,有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依靠该平台产学研用全链条体系,武汉理工大学推动诸多科技成果落地开花。例如,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化示范学院官建国教授就向武汉双虎涂料股份有限公司转让了手机彩票网特种功能涂料的制备与工业化应用的6项发明专利,合同金额高达1.06亿元。
武汉理工大学以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管理运营平台加强校企对接转化,是武汉高校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手机彩票网地方企业发展的有效举措之一。
近年来,为着力解决校企间科技供需不匹配等问题,湖北大力开展“百校联千企”“万人攻万项”活动,动员高校积极探索建立校企长期深度合作机制,围绕企业发展需求,共商共建创新联合体,共建研发技术攻关团队,助力地方科技自立自强。
湖北省教育厅、科技厅等单位还联合推出“互联网+高校科技手机彩票网”大平台,组织对高校每个科技人员或团队的研究方向、专业技术特长、承担项目、科研成果等情况进行个性化精准画像,促进企业科技需求与高校科技资源精准对接。目前,该平台已注册高校科技人员1万余人。
聚焦科技力量手机彩票网地方发展,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张启发院士团队常年扎根实验农田,建成全球首个水稻基因索引数据库,守护地方国家粮食安全;江汉大学与武汉市生态环境局签订武汉市大气复合污染监测实验室合作协议,促进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美丽武汉建设……
目前,该省高校共建校企合作平台2000余个,研发团队1300多个,开展横向合作项目2万余项。
双赢格局释放高校科研“新动能”
火花放电是长期以来困扰静电除尘行业的一个“卡脖子”问题,不仅会影响除尘系统的性能,而且在一些可燃烟气的处理过程中还可能引发爆炸事故。如何破解火花放电难题?襄阳九鼎昊天环保设备有限公司曾一度陷入发展困境。
得知企业需求后,湖北工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张晓星教授主动带领研发团队深入襄阳九鼎昊天环保设备有限公司开展联合技术攻关。经过反复的理论论证、多次现场测试、长期科研实践,团队实现技术突破,可将电捕焦油器在监测到放电信号后的动作时间从毫秒级缩短至纳秒级,大大提升设备的安全性,解决了企业的发展难题。
与此同时,依托企业平台资源,张晓星研发团队也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相关研究学术论文3篇,其中1篇发表于领域内的top期刊。双方一起申报了发明专利7项,目前已授权发明专利4项。其中,专利“高压静电除尘器火花放电模拟装置及试验方法”入选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学校提出科研成果转化五大改革措施,其中包含职务科技成果统一赋权,赋予成果完成人与学校共同拥有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最大限度让利科技人员,对于以成果转让(许可)或成果作价投资入股进行转化的项目,绝大部分收益全部归成果完成人和相关贡献人员等,促进校企合作共赢,为学校科研突破提质赋能。”湖北工业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
如何发挥高校在产学研用全链条中的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激发高校科研活力?校企合作共赢是核心关键。
湖北省教育厅多措并举突出高校手机彩票网产学研用链条转化主体地位。在新增“双一流”经费安排中,使手机彩票网湖北企业成效突出的高校获得更多支持资金,推动学校科研主动与地方发展深度融合;同时在高校普遍落实手机彩票网“高校、院所研发团队在鄂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转让的收益,其所得不得低于70%,最高可达99%”的规定;将高校教师社会贡献情况合理纳入教师评价范围……
得益于校企合作机制探索破题,近3年,该省高校新增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等重大项目近40项,居全国前列。全省高校获得授权专利130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7100余项,高校科技成果产出与转化实现双增长。
人才供给激活区域发展“内驱力”
“得益于华中科技大学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的资源优势,我们研发的高能效忆阻科学计算方向芯片集成度高、速度更快、能耗更低。”近日,集成电路学院李祎、缪向水研究团队,依托华中科技大学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研发的基于新型忆阻器的存算一体智能芯片最新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科学进展》上。团队中的集成电路学院博士生李健聪是论文第一作者。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集成电路产教平台以产业为牵引,聚焦“先进存储器”“信息安全芯片”“化合物半导体”等国家卡脖子技术、地方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特色,构建“集成电路设计—材料—器件—工艺—芯片—测试—应用”产学研用全链条研究平台,赋能该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我们的研发在平台与企业共建的江城实验室进行,途中还接受了来自华为的技术指导,这些都为我们的研发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李健聪说。
坚持“一生一芯”计划,依托平台产教科教资源,建设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器件物理—器件模拟仿真—微电子工艺理论与实践课程全链条培养体系,华中科技大学集成电路产教平台每年致力培养工程型、创新型和领军型多层次人才2000余人。
培养人才就是栽种未来。
包含华科集成电路产教平台在内,武汉高校紧密结合教育链、人才链及产业链、创新链,多形式建设产学研用全链条,致力打造拔尖创新人才蓄水池,赋能地方高质量发展。
江汉大学积极联动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国内大中型企业,搭建“江汉大学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培养硕博研究生;湖北大学团队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指导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
83所高校、130余万名在校大学生、在汉高校“两院”院士81人……近年来,依托1个国家研究中心、2个协同创新中心、1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武汉高校引领一批批拔尖创新人才在科技战场成长成才,为武汉构建原始创新策源新高地、加快建成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提供后备力量。(本报记者 程墨 通讯员 尚紫荆 丁诗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