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区坚定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以体育教育改革为突破口,聚焦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着力家校社协同育人,在全区100%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每天一节体育课”,以此破解大城市中心城区生均运动面积小、城市学生肥胖率近视率居高不下等现实问题,呈现了全区学生体质健康持续提升,运动技能持续增多,体育素养、意志品质持续增强的新局面。
一、层层递进优化布局,释放体育运动空间
锦江区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区,面积仅为6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00万,现有学校165所(含教学点),在校学生人数12.5万余人。生均运动面积不足,学生运动时间有限成为制约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瓶颈。针对此,锦江教育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破解。
(一)在投入上做升级。科学布局校点,在学位矛盾较突出的区域,将规划为商业、住宅的土地调整为教育用地,用于义务段学校建设,为未来教育发展留足空间。近五年,累计投入经费21.54亿元用于学校项目建设,新建和改扩建义务段学校15所,其中投入3.6亿元用于运动场提标改造,生均运动面积大幅度提升。
(二)在资源上做加法。对于新建学校,按照生均要求建设体育馆、体育场、屋顶运动场和地下室等运动空间。对于已建成的老学校,通过“上天入地”改造楼顶、地下室,开辟更多的运动空间。同时通过购买手机彩票网,利用社会体育场馆等资源,增加校外体育运动空间。目前,锦江区已利用210个校外研训场所和1269处体育运动场地,构建起学生“一公里”运动健身圈,免费或低偿提供给锦江区57所中小学的10.2万学生。
(三)在时空上做乘法。优化时间布局,统筹规划大课间时段安排,根据教学楼层、学生年级分布,将原有统一开展的大课间分时段进行;充分利用课后手机彩票网和“周末营”时段,组织无偿或抵偿体育教育。经过挖潜,统筹出运动面积95.94万平方米,生均运动面积提高到9.4平方米。
二、推进体育课程创新,注重运动技能提升
通过变革教学组织形式,改变教学时空布局,强化教师专业性有效促进学校课程建设、提高课堂教育质量。
(一)深化体育课程建设。将大部分由非体育教师组织的体育锻炼课进行重新整合,由体育教师或者专职教练组织实施。统筹学生在校灵活时间,重新规划学校校本课程,强化体育课程的地位。学校由此创生出“3+2”和“4+1”等课程实施方式,其中“3”和“4”是指国家规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从体育健康知识、体育技能、健康习惯、体育品德等方面对全体学生进行普及教育;“2”和“1”,则由学校根据实际,结合学生发展需求,增设特色课程,丰富课程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例如:成都市盐道街小学得胜分校从身体哲学的角度出发,重构体育课程,由浅入深的体育课程体系,低段为参与运动、快乐运动的“运动与体验”板块,中段为民族运动与精神、世界运动与精神的“运动与精神”板块,高段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运动与健康”板块,通过“学”“赛”“展”策略实施,引导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锻炼意志。
(二)推进三阶发展模式。按照筑宽“底部”,普及发展;筑牢“中部”,优化提升;筑亮“顶部”,专业引领的发展模式,增强学生运动兴趣、提升学生运动技能。其中,筑宽“底部”重在体育项目、体育赛事活动的普及,课课有活动、班班有联赛、校校有竞赛,学期有体育节,年度有运动会;筑牢“中部”意在通过学校课程建构、课堂改革、课题研究,切实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筑亮“顶部”意在通过学校体育特色项目建设、特色课程发展、特色文化构建,促进学校从特色项目走向特色学校,打开区域“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发展局面。
目前,锦江区学校获得市级以上各类体育示范校占比达92.1%,居成都市各区县第一。随着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推进,学校体育校本特色课程发展更丰富了:如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外国语学校就开设了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健身操等特色课程,盐道街小学(东区)增设了围棋、足球、篮球、乒乓球、跆拳道、健美操等特色课程,让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体质健康得到持续发展,相较2017年,优秀率、优良率分别提高了26.7、25.8个百分点。
(三)完善一条龙竞赛体系。每年举办以“锦江杯”总冠名的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学段全贯通的锦江区青少年体育竞赛。项目包括足球、篮球、排球、游泳、健美操、国际象棋等34项,形式涵盖“小组赛”“班级赛”“年级赛”“校联赛”等,做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赛事。据2022年数据统计,共组织“锦江杯”系列联赛校赛3000余场、区赛520场,参赛队伍292支,参赛学生3000余名。
三、家校社同频共振,汇聚合力养成习惯
依托锦江区“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和“有课程、有师资、有阵地”“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的锦江区家庭教育活动体系,锦江教育将体育教育作为家校社协同教育的重要载体,合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
(一)以行动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在国家“双减”政策出台后,锦江区作为全国首个以政府名义部署推进青少年社区教育工作的《锦江区青少年社区教育行动方案(2022—2024年)》出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建立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场馆免费或低偿向青少年开放,面向18岁以下的青少年统一办理“阳光少年锻炼卡”,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一项体育项目,保障学生每天校外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各社区在春季和秋季分别开展一次亲子运动会。锦江区辖区内的企业、社会团体主动发挥积极作用,依托俱乐部建立1个“锦江区校园足球竞训基地”,依托体育基地建立14个“锦江区中小学校体育教学基地”。
(二)以体教融合落实资源整合。充分发挥锦江区体育特色项目学校与区业余体校、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三方优质资源,聚焦同一体育项目,开展持续培训,畅通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渠道。目前,锦江区跆拳道协会、加中冰上运动中心、浪速体育俱乐部等10余家社会体育组织已与锦江区学校合作,共同开展校园足球、跆拳道、轮滑冰球、赛艇、皮划艇、棒垒球、射击射箭等项目后备人才培养。
(三)以评价激励保持运动热情。对于学生,改变“唯分数”评价方式,建立起包含身体机能、运动能力、健康知识、健康与卫生习惯、食品营养与安全等20余个指标的监测评价体系,每年实施全样本专项监测;以“体健达标手册”“健康银行卡”“健康生活日志”等开展学生体质健康过程评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于学校,设立“锦江区体育与健康教育突出贡献专项奖”,建立体育教育改革与学校干部任用、绩效奖励、评优评先的挂钩机制,每年对贡献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进行激励。对于家长,编写出版全国首套家庭教育指导丛书《智慧家长》,开设“酷爸靓妈进课堂”家长特色课程,举办“体育家长会”“亲子运动会”,招募“体育指导员”,成立“家长球迷协会”,开展“最美家庭”评选活动,充分激发家长参与孩子体育教育的热情。(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教育局供稿)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