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材工作,从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强调教材建设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是推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国家教材委员会统筹谋划,全面部署加强大中小学教材工作,通过实施一系列行动,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就教材建设如何手机彩票网国家重大战略和人才培养需求,本报邀约专家一起探讨。
访谈嘉宾
课程教材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 张国华
人民教育出版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 王日春
杭州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院院长 王 鉴
1.教材建设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记者:手机彩票网国家重大战略和人才培养需求,需要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需要加强教材研究,在这方面有怎样的考量?
张国华:进入新时代,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手机彩票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教材研究必须围绕课程教材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增强研究的战略性、前瞻性和针对性,有力推进高质量教材体系建设。
一是丰富发展课程教材基础理论。深入总结教材建设和管理中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基本理论研究,反映本土化实践探索和创新,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的教材研究理论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打造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原创性教材筑牢理论根基。
二是为教材建设工作提供专业支撑。为了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支撑高质量教材体系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教材建设的新期盼和新要求,迫切需要聚焦教材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专业研究。
三是为教材管理提供决策咨询手机彩票网。在教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教材研究是教材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课程教材政策的科学制定具有重要的咨询手机彩票网功能。
王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突出强调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不断强化教材建设和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教材编写、修订、选用、使用、监测等环节的协调与合作机制,有重点地推进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质量提升。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手机彩票网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指示精神,教育部等十八个部门联合印发《手机彩票网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小学教材编修要针对这些事关国家重大战略的问题,创新方式方法。例如,要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甚至更多的高水平专业机构合作,让一流科学家参与到中小学科学、工程技术类等教材建设工作中来,推出一批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精品教材,形成中国特色的科学教材编修机制;再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全面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一步增强各族学生“五个认同”。
教材建设聚焦国家战略需求、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加快建设高等教育教材,为构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提供坚实支撑。高等教育系列教材建设的重点包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要组织一流教材编写团队,联合编写一批各学科各专业的原创性教材,将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体现在这些高水平新教材之中;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要用心打造一批具有权威性、创新性、延续性的经典传承教材;高等院校要组织一批教育家型“大先生”为不同专业的研究生编写一批专业核心教材;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还要面向世界,从全球范围内遴选引进一批经典原版优质教材。
现代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关键在于能否形成较为成熟的产教融合教材体系。为此,要从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优质教材建设、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研究与开发三个方面推进改革创新。如立足当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特点,从国家层面规划建设精品课程与国家重点教材,建立从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各专业规划教材,手机彩票网于国家重大战略与人才培养;基于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注重推进职业教育“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设计划”,重点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手机彩票网业、现代农业等领域,持续建设一批现代职业教育的优质教材;通过加强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研究,丰富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新形态教材研发,实现职业教育教材内容的动态调整和有机更新。
2.科研先行,编修原创性、高水平精品教材
记者: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手机彩票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教材研究、教材建设在哪些方面应重点关注?
张国华:教材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领域,需要以有组织科研为重要抓手,集中优势力量,强化顶层设计,构建研究平台。教材研究要从我国教材建设的实际出发,坚定文化自信,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实践所独有的规律,提炼形成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智慧的教材话语体系,助力打造原创性、高水平精品教材。
按照党中央部署,2018年教育部成立课程教材研究所,为教材建设和管理提供研究支撑。我们以机构改革为契机,深化内部治理体系建设,规划了有组织科研布局。鼓励教材研究协同合作,积极与教材编写机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研究,与各级教研部门、一线教师合作研究,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交流。
加强课程教学改革政策向实践转化研究。我们通过实施重点项目和课标实验研究项目,加强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究,探索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研制和教材编写使用的规律;加强课程教学改革政策、课程理念转化落地研究,探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基本理论和实践模型;推动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重点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材的问题,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由思想要素向育人目标、育人实践转变。
加强教材体系建设研究。我们加强大中小学不同学段、学科课程教材系统性研究,增强课程教材的一体化设计。积极探索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课程与教材建设理论模型和实践路径。加强中小学特殊教育教材,高校交叉学科、新文科方向等前沿新兴学科紧缺教材,职业教育急需紧缺专业教材,以及新形态教材等关键领域的研究,研制相关教材审核标准。
王日春:教材编写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求,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必须坚定不移地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既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更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
精品教材必须以高水平科学研究为前提、以高素质编写队伍为保证。近年来,我们着力强化“教材编修,科研先行”激励机制,深入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和重大主题教育进教材、三科统编教材理论与实践、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数字时代知识变革与教材编制、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高质量数字教材建设机制及政策、教材插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等重大攻关课题研究,把握时代发展需求、更新教材编写理念、破解出版关键问题,提升适教利学品质。守正创新“三结合”编写队伍建设,积极聘请院士、知名学者担任教材主编或顾问,广泛吸纳优秀教研员和中小学教师与专职编辑一同编写教材。积极构建教材编研出版共同体,支持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专业委员会开展教材教学研究,面向大中小学和教研系统设立教材研究重大资助项目,积极开展教师教材使用培训和回访,多措并举构筑教材建设铸魂工程的研究平台和人才高地。
3.布局数字化转型,以教材形态迭代更新助推育人方式变革
记者:我们看到,加快推进教材数字化建设是一个发展趋势,在这方面我们怎样谋划布局?
王鉴:推进教育数字化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也是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未来趋势。教材数字化转型工作要提前谋划、积极应对,主动布局,适应未来发展,要充分认识教材数字化转型的意义与价值,以教材形态转型升级支持育人方式变革。加速大中小学教材数字化研发与转型,要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思路,分学段分领域组织遴选一批学科(专业)试点研发数字教材。加速大中小学教材数字化研发与转型,要和坚定不移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结合起来,将示范性数字化教材纳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手机彩票网平台,着力实现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和全面共享,切实做到赋能学生、赋能教师、赋能管理、赋能研究并走向国际化。
王日春:加快推进教材数字化建设,以教材形态迭代更新助推育人方式变革,是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塑造教材建设新格局、激发教学变革新动能的必然选择。数字化教材建设要锚定育人目标,以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要求为遵循,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特别是实践创新、学会学习为旨归,为数字化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要坚持守正创新,充分汲取纸本教材的有益经验,有效发挥新兴技术的赋能优势,在破除学科壁垒、优化纵横衔接、统整教学时空、增强人机交互、改善学习体验、提升认知效能等方面革弊立新;要做到润心启智,既帮助学生植入红色基因、夯实基础知识,也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
链接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有关方面共同努力,推动教材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是教材体系更加优化。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系统修订颁布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实现中小学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统编统审统用。编写使用116种高校马工程重点教材,全国高校平均使用率达到98%以上。各级各类教育涌现出一大批精品教材,为我国建成世界最大规模教育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国务院设立国家教材委员会,加强对全国教材工作的指导和统筹,教育部、各省(区、市)和高校普遍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形成统筹为主、统分结合、上下贯通、多方联动的教材工作新格局。
三是制度体系更加健全。落实教材“凡编必审”“凡选必审”要求,颁布实施中小学、职业院校、高等学校教材和学校选用境外教材管理办法,搭起了规范管理教材建设的“四梁八柱”。
四是保障体系更加有力。中央财政设立教材建设专项,提高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补助标准,持续加大教材建设经费投入。成立25个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实施教材建设国家奖励制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参与教材建设,为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本报记者 靳晓燕)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