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藏族小姐妹此里卓玛(左)和此里央宗在吃免费“营养午餐”。新华社发(资料图片)
教育公平,从来就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命题。失却了公平的教育,无疑背离了教育的初衷和本真。
作为一定社会给予全体社会成员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公共教育资源的一种权利和发展状态,怎样的教育算得上是公平的教育?如何实现教育公平?或许,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些疑问曾执拗地盘踞在人们脑海中,许久不得解。
5年前,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让这条教育公平的求解之路逐渐清晰起来。纲要是蓝图,更是行进中的路线图。从中央到地方,从沿海到内地,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新建扩建幼儿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在全民族对教育公平的深度渴望中,新一轮教育改革对公平原则的共识与践行,渐渐将教育公平“塑造”成一种让老百姓可感可近的手机彩票网未来与希望的温度。
从理想到理念的变迁
以公平理念为支撑的均衡发展诉求,背后是公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高度渴求
5年前,为了让女儿进城读书,山西晋中北田村村民郝巧根不惜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那时“房租高了,土地撂荒了,收入少了,吃肉次数少了”。与之相匹配的,是“二三流学校学生往一流学校跑,农村学生往城里跑”的现实图景。
3年前,放弃收费高、条件好的民办学校,上海市普陀区居民龚方执意让儿子上了弄堂附近的洵阳路小学——家门口的一所新优质学校。以不挑选生源、不争抢排名、不集聚资源为鲜明标志的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是上海市全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改革路径的一个缩影。
公平是教育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弘扬的核心价值理念,将公平理念放之于政治哲学的话语系统中,便化身为“正义”二字。同理,将教育公平问题放到社会体制的背景中,社会体制便构成了探讨教育公平问题的正义维度。
全力构筑教育公平的体制机制,是教育规划纲要的核心政策选择。
自2013年5月教育部对张家港、常熟、太仓三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评估认定开始,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工作正式启动。至今,全国有超过1/3的县(市、区)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认定。
以公平理念为支撑的均衡发展诉求,背后是公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高度渴求。了解民生、关注热点、回应需求,才能让教育公平真正与公众需求对接。
比往年提前近两个月,今年2月中旬,北京市发布2015年义务教育入学新政策,提出“杜绝跨区跨片招生”目标,保障学生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去年,北京市已实现小学就近入学比例92.26%、初中就近入学比例77.64%。今年的新政是对2014年教育部出台《手机彩票网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集中综合治理大城市义务教育“择校热”的持续回应。据统计,2014年,全国19个先行一步的大城市公办小学就近入学比例达97.9%,公办初中就近入学比例达95.4%。
翻开教育规划纲要实施的大事记,我们发现,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各级领导,再到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花费精力最多的是农村教育,出台政策最多的是农村教育,投入最多的也是农村教育。因为,中国教育最大的分母在农村,中国教育最薄弱的环节也在农村。
2013年,国务院部署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审议通过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手机彩票网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把满足基本需求放在首位,调整中央和省级财政教育支出结构,最大限度地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倾斜。
此后,为补齐农村教育发展中突出存在的短板问题,国家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以“组合拳”方式,接二连三向农村地区倾斜:在经费保障方面,2014年,中央投入“全面改薄”资金492.4亿元;在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基准定额上,从2014年起,在提高基准定额的基础上,国家进一步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公用经费;在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方面,仅2013年,中央财政就对已实施乡村教师补助的205个县给予了综合性奖补,共安排资金9.15亿元;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力争到2017年,逐步形成“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到2020年,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当“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政策被写入教育规划纲要的那一刻,我们或许还无法估量这4个字的分量。只有真正经历了与教育规划纲要共同前进的这5年,我们才能体味到有多少学生的成长路径因此而发生改变。
11.4%,是2014年教育部启动实施农村学生单独招生和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后,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比2013年增加的比例。今年4月,教育部再次下发通知,明确今年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安排招生计划5万名,实施区域为832个贫困县以及重点高校录取比例相对较低的河北、河南、四川等10个省份。
在公平理念的强力支撑下,保证偏远、贫困地区和农村学生、弱势群体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成为本届政府的重要施政理念。正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那样,“要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子纵向流动的渠道,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
从起点到过程的观照
如果说,起点孕育着希望,那么,过程便感知着存在
在云贵高原腹地的大山深处,楚雄州禄丰县黑井镇的96个自然村创造了学前一年100%入学率的奇迹。前来给孙女交“学前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省政府助学金申请表”的李老汉发自内心欣喜背后,是我国首次设立的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这项始于2011年的新政,出发点就是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入园。
营养缺乏、启蒙教育缺失曾与贫困的阴影一起,成为贫困代际传递绕不开的关键词。2014年12月,国务院出台《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全面编织一张贫困地区儿童健康成长的安全网,为千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垫高了公平的起点。
近年来,国家教育政策对学前教育阶段的高频、集中关注,就是为了守住教育公平的起点。起点守住了,过程公平、质量公平等才不会沦为空中楼阁。
重点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和城市学前教育薄弱环节的8个学前教育重大项目,以及在14个省份开展了17项学前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保证了2011年启动的第一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的有效性。
正是由于第一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了学前三年毛入园率65%的政策目标,去年中央财政下达专项资金157.67亿元,启动实施新一轮国家学前教育重大项目,重点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和学前教育薄弱环节,引导和激励地方实施好三年行动计划,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手机彩票网体系。
教育公平是一切社会公平的基础,又与社会体制息息相关。一个国家的教育总量再大、教育程度再高,如果没有保住底线、内部存在巨大差异,教育发展的基础都是不牢固的。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一个敏感而激烈的话题。保障这一群体在流入地平等受教育权利,也被赋予了兜住教育民生“底线”的使命。
2013年,26个省份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中考,12个省份4440名考生参加高考;2014年,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政策逐步完善,全国28个省份实施随迁子女在居住地参加高考,涉及考生5.6万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升学考试开始破题。
随迁子女就学方面,在2014年底实现全国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学比例80%的基础上,按照计划,教育部将通过增强公办中小学接纳能力、进一步推动流入地政府出资购买民办学校学额等方式,不断提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保障水平,努力实现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全纳入”。
“儿子在学校享受与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后,变得很有礼貌,懂得感恩,学习也有了进步。”这是武汉市德才中学一位进城务工家长写在国家审计署武汉办发放的问卷调查“您最感动的事情”一栏中的文字。
如果说,起点孕育着希望,那么,过程便感知着存在。
9个数字要教两个星期……这是山东省乳山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郑纳“机械”式工作的一个真实故事,只一句话,便将存在生理和心理缺陷这一特殊学生群体特殊的受教育现实鲜明呈现。
受教育的过程之于他们,是缓慢和不断重复的过程。比起经济上的帮扶,他们更需要一种平等、自由、有尊严的公平。这也印证了一种判断,最受关注的教育公平,是那种从起点、过程到质量的公平,它能有效帮助弱势群体摆脱自身的先天局限性,获得与其他人对等的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
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显然没有忽视背对阳光的角落。
2014年1月,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启动实施。就在这一年,在全纳教育的旗帜下,几个“首次”破冰而行:首次在高考中为盲人考生专门研制试卷,首次在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实行残疾学生单考单招,首次专门设立残疾人中医专业硕士学位。到当年年底,上海、黑龙江、福建等27个省份已先后出台了提升计划省级实施方案。
“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辍学”,是中国政府的郑重承诺。
2013年,除去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及营养改善计划资助资金,仅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一项,就惠及3000多万名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
2014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补助标准从3元提高至4元,进一步提高了3000多万名农村孩子的营养保障水平。
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自1999年启动,至2013年,全国开办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的高校979所、开办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区县2464个,大大降低了学生因贫辍学现象的发生几率。
这一承诺实践的过程,是立体而可感的,其标志便是建立健全了覆盖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各阶段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基本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政策目标。
从平等到差异化的追寻
教育公平接下来的指向,应是不断提升教育供给多样化和学生个体匹配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含其中》的报告中曾指出:教育系统不可能无止境地满足迅速增加的需求,此时教育需要作出选择。而教育的选择就是社会的选择。
从教育改革的角度来看,选择其实无外乎两种:一种是亦步亦趋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另一种是前瞻性地引导社会教育价值取向。
四川内江的例子或许可以从一个侧面检视这两种选择的可能结果。
由于地处四川经济欠发达丘陵地区,内江教育资源捉襟见肘,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自然不少。然而,教育信息化的介入,似乎正在改变着内江教育的命运。内江把教育信息化当成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的抓手,一个个项目下去,193所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逐一亮相,校际办学水平差距明显缩小,一举实现教育评价从怨声载道到赞誉声声的“逆袭”。
内江只是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一个缩影。
2013年,在教育部加快推进以“三通两平台”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6.36万个教学点实现设备配备、资源配送和教学应用“三到位”,教学点长期以来无法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据统计,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手机彩票网平台2.0版开通运行后,已具备为1万所学校、100万名教师和1000万名学生提供网络学习空间和数字教育资源手机彩票网的能力。目前,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网络接入比例达57%,师生实名网络学习空间已超过600万个。
去年底,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这张“施工图”为未来6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勾勒了这样一幅图景:形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帮助边远、农村地区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
教育过程公平是每个人依法享有的权利,既包括平等对待每个人,又包括有差别对待不同的人。通过教育,让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应该是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从这个角度说,公平的教育理应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多可能性。
新疆疏附县塔什米里克乡维吾尔族姑娘美合日古丽,因为上了3年内地新疆中职班,靠国家教育政策,从一个农村娃变成了中职生,靠技能改变了家庭的生活状况。
深入观察这一轮教育改革,“双轮驱动”战略不言自明。既为老百姓提供“想要的教育”,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应有的教育”,职业教育即是一例。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各级政府倾其所能,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力图做大另一块“蛋糕”,为更多孩子提供更多发展机遇。
2011年,国家遴选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校均投入1000万元重点“武装”,与之前建设的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一起,构成职业教育的国家级“重点学校”。43个行业、5600多家企业参与,组建近500个职教集团,覆盖30%的中职、80%的高职院校。打通中职与高职的通道,拆除中职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藩篱,注册入学、“技能高考”等在一些地区开始试点。2011年,湖北省500多名中职生进入了大学。
教育公平接下来的指向,应该是不断提升教育供给的多样化和学生个体匹配度。在完成基本教育供给的前提下,中国教育的总体趋势应该是走向多样、优质和均衡。教育公平要转向个体维度,即教育过程中每个个体都感受到教育公平。(本报记者 柴葳 万玉凤)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