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市八一学校时强调,我们的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好经验要坚持,不足的要补齐。这一深刻论断,为我们理解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智慧,对推进教育改革提出了更加明确和有针对性的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刻领会这一论断的丰富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切实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努力培养党、国家、人民、时代需要的人才。
“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这一对教育改革的基本定位告诉我们,教育改革要对我们民族的文化价值和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念,要立足中国的传统和国情审视中国教育的现状和未来,还要有能力整合和包容外来的优秀文化。
“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教育改革的文化自信同样是建立在丰厚的文化积淀上。这种文化自信启发我们,在中国办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必须有中国特色,同时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办教育更是如此,教育改革必须同我们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中国有着悠久的教育文明史,有着丰富的教育理论与经验,重视品德养成,重视智力培育,重视身心发展,注重全面发展教育。这是我们教育改革在文化上所具有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推动教育改革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好经验要坚持”,我们要尊重自己的创造,坚持好的经验,既是改革中应有的定力,也是自信。这种自信,既背靠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又指向当代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国基础教育重视学生“双基”的培养、课程结构严谨、师生关系和谐等优点是一向被外界称道的经验。近年来,英国基础教育界向上海基础教育界真诚、虚心学习的行为在国内外引起不小的震动。在新形势下推进教育改革,就必须坚持好、发展好这些经验,同时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尤其是在面对外来文化、意识形态竞争和挑战的压力下,我们必须捍卫自己的文化,才不至于“迷路”。这就要求我们,在具有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开展教育改革,要古今并重,把挖掘历史智慧与把握当代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我们既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又不能妄自菲薄,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教育改革不可能成功,要改变教育领域中盲目崇外媚外的倾向,站准改革的立场,把稳改革的方向。
“不足的要补齐”,教育改革要以问题为导向,这正是教育改革过程中要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坚持教育改革的文化自信并不是关起门来搞改革,并不是无视国际教育发展的优秀经验,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大胆借鉴外来的经验,正是有文化自信的表现。我们的文化向来是开放的,有着强大的兼容性、柔韧度和渗透力。教育改革亦当有这样的气魄,立足教育发展的阶段和特点,从实际出发,择善而从、兼容并蓄;尤其要进一步优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经费投入体制、考试招生及就业制度等,深化改革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人事薪酬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等,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等层面的改革,使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更多更好地培养党、国家、人民、时代需要的人才。
“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今天,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碰撞,面对教育改革走入深水区的现状,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决定了其改革任务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征途中,“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好经验要坚持,不足的要补齐”,唯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改革方能不迷失方向,不走弯路,又不狭隘保守,以充满自信的姿态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优质教育手机彩票网,更好满足人民需求,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劲的教育动力。(本报评论员)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