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是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著名侨乡和港澳台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勤劳勇敢、爱拼敢赢”是自古以来泉州人的传统,中小学劳动教育历来得到重视。全市现有中小学1700多所,在校生117万人;建有12所可分别容纳500名以上学生集中活动的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近几年来每年到实践基地活动的学生达30万人次以上。2015年10月被确定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单位”以来,我市认真落实教育部和福建省教育厅要求,积极开展实验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紧锣密鼓推进实验工作
1.迅速启动,积极推进。接到实验工作任务后,立即成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上报工作方案,层层召开动员部署会议,迅速展开实验工作。今年3月和4月两次召开现场观摩交流会,10月份将召开专题推进会,总结、交流、推进阶段工作。省教育厅、市教育局领导多次带队专题调研指导,推动实验工作开展。
2.培育典型,示范引领。印发《泉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指南》,培育、确定首批22所特色学校。从市本级教育经费中安排专项经费240多万元,通过“以奖代补”推动特色学校和社会实践基地提升劳动教育项目,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3.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建立劳动教育实验工作专题网页,与当地报刊《海峡教育导报》、《东南早报》合作出版“劳动教育”专期,定期刊发学生劳动实践体验文章,并利用校园宣传阵地,通过手机彩票网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引导广大师生、家长、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参与劳动教育工作。
4.创设平台,交流分享。通过建立专题网页、召开现场会,举办全市劳动教育微课征集评选、教师劳动教学论文征集评选、学生劳动实践征文评选、第三届中小学生“生活技能?厨艺大赛”、第五届小学生生活技能大赛等一系列活动,交流展示分享劳动教育成果,促进实验工作开展。
二、重视实践体验,多措并举拓展劳动教育资源
1.提升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办学水平。推动全市12所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完善办学条件,加强劳动教育项目,提升管理手机彩票网水平。近两年多来全市基地共投入9000多万元进行硬件建设,根据我市经济产业、传统文化以及基地实际调整课程,共增设43个劳动教育项目。
2.充分利用校园及社会资源开展劳动实践。多形式拓展资源,为学生参加劳动实践体验创设更好条件。形式一:社会实践基地通过“购买手机彩票网”与周边农场(乡村、企业)合作。如:市属基地与西畴现代农场合作共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户外实践基地”,组织每期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到农场体验蔬果种植,并采购蔬菜进行烹饪实践。石狮市基地与丰山农场合作,洛江区基地与周边乡村合作,南安市基地与周边部队、乡村合作。形式二:教育主管部门与当地企业(商场等)合作。如:石狮市、晋江市教育局在企业(商场等)挂牌设立一批学生劳动实践体验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这些基地参观和劳动体验。形式三: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及周边资源。如:许多学校在校园开辟“红领巾劳动基地”、“快乐农庄”、“微农场”、“班级责任田”,或利用校园周边的社区、工厂、种植园等开展劳动实践,同时减少校园保洁手机彩票网外包,让学生自主完成校园绿化养护和保洁工作。
3.积极推动家庭劳动教育。注重家校互动,引导家长教育并指导孩子从小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自我生活手机彩票网,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泉州第二实验小学等学校设计《家庭劳动展示卡》,要求每个学生每天坚持家务劳动,每个月制作一份家庭劳动展示卡,卡上有家庭劳动剪影、劳动过程和体会、家长评价等内容。
三、立足地方特色,开设上好劳动教育课程
1.完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梳理劳技课(通用技术课)教学内容,结合我市产业特色、传统文化和学生生活实际,正在设计一套我市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并鼓励各地各校开发地方(校本)课程和教材。许多中小学建有烹饪教室,开设家政、烹饪课程,石狮市实验中学附小、福民中心小学编印《烹饪与泉州美食》,学生从三年级开始每年学会做2-3道菜,到小学毕业时能做10道以上家常菜。许多学校开设鞋服设计、陶艺、石雕、刻(剪)纸、花灯制作等校本课程。
2.建设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库。开展首次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微课征集评选并将优秀微课上网,计划在2017年6月前初步建成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微课资源库,依托我市现代教育资源中心和“三通两平台”,为全市及其它地区提供课程资源。
3.提升师资素质和教学质量。注重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在“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中确立一批劳动教育专项课题。从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中安排专项经费16万元,对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推动各地各校增聘一批能工巧匠担任专兼职指导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加强培训和教研,提高劳动教育课教学质量。
总体来看,我市的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工作全面展开、积极推进,初见成效。广大学生在劳动中提高了动手能力,体验了劳动的艰辛与快乐;通过加强劳动教育,推进了素质教育实施,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