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彩票网

图片
当前位置:首页 > 手机彩票网

努力让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十一)

2017-10-12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维系社会公平正义的坚实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公平问题,明确提出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习近平总书记手机彩票网教育公平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南。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手机彩票网教育公平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其重要意义和精神实质,对于我们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视频讲话中向世人宣告,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2016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市八一学校时,站在实现人类社会公平正义的历史高度,明确提出了“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论断。此宣告与论断,庄严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深刻论述了教育公平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意义,为教育工作指明了奋斗目标和正确方向。

  教育公平通常指每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同等的教育权利与教育机会,享有同等的教育资源,享有同等的教育质量,享有同等的就业机会,并向社会弱势群体给予一定的倾斜。教育公平包括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从本质上看,教育机会的公平属于“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强调整个过程中教育制度或安排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儿童,以消除外部经济障碍和社会障碍对儿童学业的影响;结果公平则通过向儿童提供使个人的天赋得以发展的各种机会,使不同社会出身的儿童获得进步,进而获得平等的教育效果。

  教育公平属于社会公平的范畴,而社会公平历来是人们追求的理想。教育公平的实现,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社会公平包括政治公平、经济公平、文化公平、教育公平等,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在社会公平中,教育公平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既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又是社会公平的核心环节。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受教育程度和科学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这不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也为我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从总体上来看,现阶段不全面、不均衡的教育资源供给与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特别是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教育“足量优质”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的主要矛盾。“人人上好学”,是当前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强烈呼声。随着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平等意识的逐渐增强和参政议政热情的日益高涨,教育公平问题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历史经验表明,在整个社会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教育公平是不能完全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政府应该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对如何发挥好政府作用,推进教育公平,有十分深刻的认识。政府也由此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努力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决定着教育起点公平的实现,也影响着更高层次教育公平的实现。世界各国都把义务教育当作公民的基本权利,通过颁布政策法律对经费予以保障。各国政府都把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保障义务教育公平当作首要责任。通过国际教育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凡是教育公平成就突出的国家,都优先保障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免费义务教育可以消除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家庭经济条件、父母社会地位等因素对儿童受教育权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所有儿童平等的受教育权。

  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权利也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只有保障弱势群体的教育权益,才能实现全面的教育公平。来自经济落后地区、低收入家庭子女、少数民族子女、移民子女和女童都是受教育者中的弱势群体,保障他们的受教育权和受教育机会才是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的根本所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以及对弱势群体采取倾斜的政策,是保障弱势群体受教育权益的基本措施。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教育公平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人们为之不断努力奋斗的目标。由于教育事业本身具有长期性、迟效性和滞后性,故而教育公平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对于接受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进而全面实现教育公平,不仅是教育系统的一项长期、艰巨而光荣的任务,而且也是对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政府应该遵循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的原则,大力推进教育公平,真正履行好教育公平“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办好基础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要加强对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指出了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也明确了基础教育在促进教育公平中的重要地位,并为如何办好基础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指明了具体的努力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指示,启动实施相关项目,组织实施了多项教育政策措施,极大地推动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的发展。

  在学前教育方面,实施三年行动计划。目前已经连续实施两期,第三期已于近期启动。中央财政已投入700多亿元,支持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

  在义务教育方面,加强对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大力推动九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采取联校制、学区制、集团化办学等一系列均衡区域教育资源的措施,在各大城市积极推动按区划片就近入学,规范义务教育免试。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明确把促进公平公正作为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截至2016年年底,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营养膳食补助资金1591亿元,惠及3600多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免学杂费、免教科书费、寄宿生生活补助)。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已免除学杂费。对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农村学生和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给农村学生免费配发汉语字典。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

  在高中教育方面,加强支持力度,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尤其是实施普通高中学生资助政策。从2010年起,国家实施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政策,用于资助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面约为20%。同时,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补助生活费政策。给予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年级在校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生每年2000元的国家助学金资助等。

  通过采取以上有力措施,到2016年年底,基础教育各学段教育都有了显著进步。例如,在学前教育方面,全国共有幼儿园23.98万所,比上年增加1.61万所,入园儿童1922.09万人,比上年减少86.76万人。在园儿童(包括附设班)4413.86万人,比上年增加149.03万人。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共249.88万人,比上年增加19.56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7.4%,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义务教育方面,小学净入学率99.9%,初中毛入学率达104%,已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4%。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1394.77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1036.71万人,在初中就读358.06万人。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共有学校2.47万所,在校学生3970.06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7.5%,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总体来看,近5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各学段入学率均超过了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教育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

  受社会各界关注的义务教育择校热,开始迎来降温。2016年,19个副省级以上重点大城市各区按计划实现小学、初中划片就近入学。北上广等19个大城市全面打响规范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会战,大力推进联校制、学区制、集团化办学。2020年,我国要形成基于“考试成绩+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

  基础教育的长足进步,意味着教育公平有了新进展,社会公平有了新进步。

  优化配置、加大投入是推进教育公平的有力保障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城乡分割二元社会结构所形成的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是导致我国教育不公平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国政府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八一学校时明确提出,“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特别是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保障贫困地区办学经费,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这就为如何逐步缩小区域、城乡、学校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指出了具体的推进路径。

  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农村地区的教育一直让习近平总书记牵肠挂肚。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与贵州国培计划培训班同学交流时强调,教育短板在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老少边穷岛地区,尤其要加大扶持力度。

  2015年农历春节前夕,正在陕西考察工作的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延安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察看学校办学情况,同教师们进行交流。他对大家说,教育很重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抓发展在根上还是要把教育抓好,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财政资金要向这方面倾斜。

  为了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2013年12月31日,《手机彩票网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正式出台。为了将这一民生工程办好、办到位,2015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办法》,为“全面改薄”保驾护航。

  师资是农村教育的最大问题。为了解决农村师资“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这三个突出问题,2015年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这份计划不仅有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提升能力素质等软件建设的政策规定,也有拓展补充渠道、提高生活待遇、职称评聘倾斜、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等政策规定。目前,各省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已经陆续出台。

  在财政投入上,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这5年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使用坚持“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提质量”,坚持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保持在4%以上。2016年,进一步明确了“一个不低于、两个只增不减”的要求: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般不低于4%,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的坚定决心。

  优化配置各种教育资源,加大财政投入,已经成为缩小区域、城乡、学校之间差距,推进教育公平的有力保障。

  推进教育精准脱贫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

  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把教育作为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和实施路径,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

  2012年,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专门讲了这段话:“治贫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下一代要过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这样将来他们的发展就完全不同。义务教育一定要搞好,让孩子们受到好的教育,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古人有‘家贫子读书’的传统。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2015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培计划(2014)”北师大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中也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明确提出:“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

  2017年3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要坚定不移打赢脱贫攻坚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空前重视扶贫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亲历亲为、高位推进,对扶贫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特别是对教育扶贫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作为主要责任部门,教育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手机彩票网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思想,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采取超常规政策举措,精准聚焦贫困地区的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教师、每一个孩子,启动实施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先后组织实施了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直属高校定点扶贫、职业教育团队式对口支援、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等多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等,实现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普及、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学生资助体系、教师队伍建设、民族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提升等领域的教育扶贫全方位覆盖,为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地区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落实好这些政策基础上,教育部又在连片特困地区省份启动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贫困家庭学生七个层面构建全领域结对帮扶关系,全面覆盖贫困地区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每一名学生及每一个建档立卡家庭,加快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各部门各系统也积极行动,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新时期扶贫开发的决策部署,围绕“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的中心任务,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结合各自教育工作实际,提出有关实施意见与方案,采取有力措施,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目前,由于这些措施的针对性实施,不少贫困地区孩子总体的升学率、上名校人数等都有了较大提高。

  随着教育精准扶贫的大力推进,教育均衡、教育“脱贫”目标将会如期实现,教育公平也将得到进一步实现,更加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正在向我们走来。(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周洪宇)

(责任编辑:忠建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