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彩票网

图片
当前位置:首页 > 手机彩票网

迈向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

——十九大代表议报告谈体会

2017-10-23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十九大报告中,这句话颇为亮眼,让人倍感振奋。

  这是崭新的征程,“建设教育强国”第一次在党代会的报告中被明确提出来;这更是历史的传承,是1995年以来我党确立的科教兴国战略的继承和发展,充分显示出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

  地位决定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这个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中,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要历史使命,成为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引领。

  一个新的飞跃

  “这个重要论断是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对教育的认识逐步提高的基础上一个新的飞跃。”十九大代表、山西大学党委书记师帅认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报告提出,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要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教育是基础,教育必须首先实现现代化,才能支撑起国家的现代化,否则都是空谈。

  在师帅看来,这一重要论断是党中央对人类发展规律和世界文明进步进行了中外对比,借鉴了世界发达地区成功的发展经验所作出的科学判断,这一判断既有理论上的思考,也有国内大量实践做基础。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十九大代表、海南省教育厅厅长曹献坤对十九大报告的这段话反复研读。在她看来,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背景下,对教育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报告中“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三者是三位一体、紧密联系的,其中,人民满意是最高目标,要实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核心在于建设教育强国,在于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

  “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建设教育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是基础工程,是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曹献坤说,这进一步明晰了教育发展的方向,完善了党的教育方针,回答了新时代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是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

  师帅认为,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支撑是创新驱动,创新驱动的核心是人才,人才需要靠教育去培养。中国的大多数人才还是要靠自己培养、为自己手机彩票网,如果全部是借来的或者是西方培养出来的,你只能跟在别人后面,永远成为不了第一梯队,你永远要亦步亦趋、没有自己的东西。所以,必须自己培养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支撑。

  “就拿中西部地区为例,山西省的人才85%靠本地培养。同样,中国是发展中国家,80%或90%的人才要靠中国自己培养,所以,必须建设教育强国,这需要我们一代代人努力。”师帅说。

  “我们要厘清基础工程的概念。”十九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左敏认为,当下最重要的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伟大工程就要有人才的保障。另外,新时代发展的动力发生了转变,创新的燃点在教育和科技,教育要为创新驱动提供科技支撑、智慧支撑。这都是体现基础性的地方。以前,讲教育发展总是先讲投入,这是比较低层次的。现在,投入应该是基础,更要评估教育对社会作出的贡献。“我们一定要把教育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放到伟大时代中去思考,离开这个角度,达不到终极目标。如果没有绩效导向,教育是没有出路的。”左敏说。

  教育强国怎么算“强”?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理解建设教育强国、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教育强国怎样算“强”?

  曹献坤用“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词理解“强”的时代内涵。她认为,当前,我国教育规模无论是总量还是各级各类教育在世界各国中都是最大的,我国教育的普及水平和总体指标也跃居世界中上水平,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要着力加强教育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建设。硬实力,是教育的保障条件,是一个国家为学生提供的教育机会和条件,如普及率、教育结构、办学条件、经费保障水平。软实力,是教育的质量水平,即教育能不能实现育人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曹献坤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我理解,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既要扎根中国大地,紧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坚持中国教育文化自信,又要更加关注世界教育发展横坐标,发挥教育对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其实,现代化强国强不强,不是看体量多大、人口多少,更多的是看核心竞争力。”师帅更喜欢用治理一所学校来比拟治国方略:就像大学一样,不在于招了多少人,而在于学校的软实力,学校的科技创新是否为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培养的人才是否社会急需、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接班人要求。

  在师帅看来,建设教育强国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强,这个“强”,必须依靠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有认识上的问题,也有方式方法的问题,更有技术手段的问题。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已经进入工业4.0时代,如果还按农耕时代的工具去研究,就永远跳不出旧的模式。必须借鉴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站在人类肩膀上去发展,这才能支撑真正意义的“强”,而不是大。真正的教育强国,必须实现教育现代化,要理顺建设教育强国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逻辑关系,否则就是无本之木。

  十九大代表、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张异宾认为,教育强国最核心的是为党和中华民族的事业培养优秀人才。“过去,高校总是讲送出去多少人;现在,要转变这个观念,要看能否培养出坚守在中国土地上不断奋斗的人才。过去,我们总是更多强调专业人才;现在,一流大学建设强调以德树人、强调人才成长对党的事业的支撑,我们的民族文化才有人传承。强不是模仿西方,不是各项指标达到西方的标准就是强了,而是要有自己的成长,我们的理念影响到世界,我们的人才成为世界各个领域里支撑性领袖,这才是强。”

  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过程中,要注意到不均衡、不充分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把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看得非常重要,调整到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里了。教育强国的概念与现代化强国的概念是一致的。几所高校、几个地区的强不是真的强,教育强国要注意均衡,对农村教育、中西部教育、贫困学生给予更多关注。”张异宾说。

  教育强国蓝图如何绘制?

  新时代,新蓝图。教育强国的目标已经提出,如何绘制这张蓝图?着力点和挑战在哪里?

  如何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左敏认为,要把握住三点:一是要按照新时代的新要求和新思维来审视教育。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变化在教育上也能够对接上,体现得非常充分。现在,我们解决了“能上学”问题,但“上好学”问题还没有解决。教育发展不充分的情况有,但不平衡是主要矛盾,要用这种新思维来构建我们的教育体系。二是要用新时代的新要求改造教育治理体系,提升教育治理能力,释放教育活力。三是要用科学发展思路发展教育。牢固树立以人民为本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也是教育的初心。

  左敏补充道:“科学发展不能只停留在理念上,应该做成标准,转化为工作机制、实践和成效。科学发展首先要以人民为中心;其次要把握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再其次要健全机制,推进改革;最后要科学评估教育。”

  在曹献坤看来,十九大报告明确了在建设教育强国征程中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任务。在基础教育领域,报告提出:“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针对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我认为,十九大报告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任务的判断是十分科学和精准的,是对教育领域的‘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曹献坤说,就拿海南来说,基础教育质量不高仍然是一个突出问题。比如,在义务教育阶段,“有学上”问题已经解决,但突出的短板在农村、在师资。调研表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高中阶段教育学生流失,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这些孩子辍学或流失的原因,不是因贫,而是因为厌学、因为没有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和动力。“报告明确要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我认为抓得很准,抓住了关键。”

  十九大代表、东北大学党委书记熊晓梅则认为,建设教育强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体现是要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怎么理解这个目标?她用数学概念打了一个比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是矢量,这个量是有方向的。一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的人才要符合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要求;二要扎根中国大地,为中国的创新驱动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是高校党委把握办学方向时要非常注意的。

  “国家赋予高校的责任非常重大,这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大学要很好地处理学生、学术、学者的关系,关爱学生、尊重学者、尊崇学术,这样教育才能承载重大历史使命。”熊晓梅说。(本报记者 蔡继乐 赵秀红)

(责任编辑:忠建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