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脱贫攻坚督查组对湖北省进行了督查,督查报告如此评价:“教育扶贫方面,全省通过奖、助、贷、减、补等多种形式,实现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没有发现因贫辍学、退学的现象。”
在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湖北省政府许下了“决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困难失学”的庄严承诺,而湖北究竟是用什么办法圆满完成了政府对人民的诺言?记者日前进行了采访。
念好“紧箍咒”——
九项工作机制凝合力
这两年,黄冈武穴市学生资助中心主任张思民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
随着资助工作的不断细化,责任逐渐变重,武穴也曾面临“工作不好做”的难题,这让张思民发愁不已,如何确保学生资助政策不偏移、底线不触碰、红线绝不踩?
2017年初,湖北决定在全省建立九项工作机制,从资助管理、工作约谈,到多元评价、监督举报等制度,严格规范各项工作流程,地方各级单位必须按照相关工作规范行事。
“以往,我们的办公场地小、人员紧缺、资金不足,寒暑期借调教师的待遇问题也不好解决,这给基层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张思民说,“现在各级的资金、人员、待遇、工作流程、职责都有了明确规定,我们被套上了‘金箍’,同时也卸下了心中的大石头。”
300平方米的办事大厅宽敞明亮,免费打印机、饮水机、空调等一应俱全,业务受理区、业务咨询区、便民手机彩票网区、休息区、档案室界限分明,高拍仪、手写板、身份证读卡器等设备推动了工作无纸化、合同电子化,双屏显示屏让工作流程公开透明,大尺寸液晶显示屏滚动播放各学段资助政策、监督举报方式,还有数台备用机器应急……记者走入武穴市学生资助中心,看到来办贷款的学生队伍井然有序。
“九项工作机制就像一场及时雨,破解了基层工作方向不明、职责不清、流程不规范等老大难问题,给学生资助队伍注入了活力,使得基层工作更具操作性。”湖北省学生资助中心主任韩习祥说。
练就“天眼通”——
信息共享机制促精准
“前段时间我还为入学学费的事急哭了,万万没想到,县资助中心主动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十堰市郧西县安家乡准大学生张友娥说,“现在我不需要再提供繁杂证明,国家每年给我提供8000元无息贷款,县里和社会方面共资助我两万元,以后还有各类奖学金、助学金。”
原来,因家庭住地偏僻、信息交流手段少,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张友娥一直没有主动申请资助。然而,这一切都逃不过信息共享机制的“天眼”,像张友娥这样的数十名学生如今全部被精准找到,每个人都收到了一份“开学大礼包”。
“我们打通了教育、民政、扶贫、残联、工会、财政等10余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完善动态学生信息数据库,通过各部门信息的动态比对,实现资助工作全面覆盖、精准定位到每一名学生。”十堰市教育局学生资助科科长任伦翔说。
十堰市茅箭区通过信息对比后,发现有4名儿童因残疾辍学在家,随即利用地方财政给予其相应补助,并帮助残疾儿童进行康复治疗,以送教上门的方式让他们享受到受教育的机会。 以上都得益于湖北省教育厅联合民政、扶贫、残联等部门制定的《湖北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通过部门信息共享比对、学校家访等有效形式,精准认定资助对象,并根据学生家庭的困难情况划分资助等级,以提高学生认定与资助的精准性。
几年来,湖北省在各地、市、州积极推行信息共享机制,资助总数已增加到2018年春季学期的155万人次,做到了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
握紧“督责鞭”——
问题发现机制铸规范
“赤壁市存在三类人员子女领取资助资金查实问题线索82条;石首市存在违规享受寄宿生补助和高中国家助学金问题线索33条;大冶市存在将高中国家助学金挪用为奖学金发放问题线索12条……”完成春季学期资助工作后,湖北使用大数据比对核查手段对全省资助工作进行了地毯式扫描,并对各地下发了整改通知单。
赤壁市教育局在收到通知单后,迅速成立领导小组,派遣工作人员进村入户逐条逐项展开进一步核查。
“该生为财政供养人员子女,线索反映情况属实,已退款1250元,给予批评教育处理……”翻阅赤壁市的整改问责核查销号单,记者发现,该市已核查出“真相”——有关单位工作人员子女77人,村干部子女3人,另两条线索重复。
“在调查结果出来后,赤壁市纪委还进一步追究了相关人员的责任,此次共给予11人党内警告、免去职务等处分。”咸宁市教育局局长李旭东告诉记者。
在此基础上,湖北建立扶贫领域督查系统,各级教育部门可借助系统对学生资助工作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控,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学生资助工作是重要的民生工作,精准认定、精准资助是实现学生‘零失学’的关键,湖北通过精准发力,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人生梦想提供坚强保障,有力维护和促进了教育公平。”湖北省教育厅厅长陶宏说。(本报记者 程墨 通讯员 毛军刚 张光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