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 韩平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手机彩票网规范管理面向基础教育领域开展的竞赛挂牌命名表彰等活动的公告》。这是回应民生关切,落实年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破解中小学课外负担重、“择校热”等基础教育热点问题的正本清源之举,必将在全社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基础教育连接千家万户,寄托着千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这些年,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必须看到,由于各类竞赛等活动过多,使得中小学生放学后、节假日期间忙于参加各种辅导培训,学生校外负担越来越重,减负工作呈现出“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新形态;再加上部分义务教育优质民办学校“掐尖”招生愈演愈烈,各种面向中小学生的杯赛、竞赛粉墨登场,据不完全统计,在我省的各类竞赛、杯赛就有50多项,有的成为进入优质民办学校的“敲门砖”。这些乱象有的是局部的,有的已漫延到全国范围。学生校外负担过重“高烧不退”、“病根未除”,这些现象不是孤立出现的,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社会的集体焦虑症导致校内减压校外加压。家长焦虑的表层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有限和不均衡;家长焦虑的深层原因,则来自激烈的社会竞争。
从发展阶段来看,人民群众对“读好书”的愿望日趋强烈,基础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要和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的一些乱象也正是这一矛盾在当前的外在表现,也是群众对基础教育尚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之一。
事实上,教育部和我省教育厅都曾先后出台多项政策,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尽管政策频出,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行政力量几乎用到最大,正规的学校教育体系不断进行减负,但学生的负担和家长的焦虑却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学生的课外时间越来越多地投入教育培训机构,同时几近疯狂地参与名目繁多的各类竞赛、杯赛。因大量学生参加课外辅导和竞赛,中小学学科要求被不断提高,造成没有参加辅导的学生得不到好成绩,没有参加竞赛的学生进不了优质学校,反过来又助推更多学生参加课外培训,直接冲击了基础教育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招生秩序。
治理这些乱象必须正本清源,综合施策。我们欣喜地看到,春节后,教育部等四部门出台了《手机彩票网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的通知》,教育部出台了《手机彩票网规范管理面向基础教育领域开展的竞赛挂牌命名表彰等活动的公告》,精准把脉,高调发声,重拳出击,打出了中小学生减负的组合拳。对面向中小学生的各类竞赛的清理和规范管理更是切中要害,抓到了源头。
我们深切感受到,治理学生校外负担过重问题,必须全国一盘棋,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层层加压,层层落实。规范各类竞赛尤须一致发声,统一行动。下一步我们将坚决落实《公告》要求,坚持从严控制、严格审批,对面向基础教育领域开展的竞赛等活动一律按管理权限进行重新核准并公布,对举办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竞赛活动予以严肃治理;坚持公益、自愿原则,对组织学校或学生参加未经教育部门批准备案的学科竞赛等加重负担等活动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予以严肃问责;严格执行“面向基础教育领域开展的竞赛、挂牌、命名及表彰等活动的获奖结果只能视为荣誉,不得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依据”“严禁组织与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挂钩的‘奥数’、等级评定、选拔性考试及学科类竞赛活动”等措施。
治理学生校外负担过重,除了坚持执行好原有的有关减负和规范招生规定外,更要从根源上分析,寻求有力有效之策。一是要切实引导社会转变教育理念。要正确对待减负和学习压力,走出“学校减负、社会增负”“老师减负、家长增负”的误区。让减负从单纯物理时间上的减少,升级为单位时间所获价值和效果的提升。通过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通过评价方式的改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借助科技手段的进步,帮助学生更有效率地学习。这需要教育系统、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配合;需要课程改革、教师培训、家长教育、社会引导等各个环节联动,缺一不可。二是要改革完善民办学校招生政策。要根据《义务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改革完善中小学尤其是义务教育段民办学校招生政策。本着“依法依规、责利相当、分类对待、规范透明” 的招生管理原则,重点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违规跨区域招生、提前招生、变相考试“掐尖”招生等乱象,联动依法整治教育培训机构,规范公办学校教师到民办学校任职等,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民办学校招生秩序,促进公办民办学校协调发展,促进民办学校之间平等竞争,营建良好的教育生态,保障教育公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三是要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均衡发展。基础教育领域出现不正当竞争,最主要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一个区域、一个时期扶持学校发展的政策,必须立足实际,以推进优质均衡为前提。只有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了,才能从根本上破解学生校外负担过重的难题。
《手机彩票网规范管理面向基础教育领域开展的竞赛挂牌命名表彰等活动的公告》等文件的出台,吹响了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治理学生校外负担过重攻坚战的冲锋号。这是一种历史责任,更是一种使命担当。我们将认真落实属地责任,加强统筹协调,强化督导考核,强力推进落实,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书写新时代教育的奋进之笔。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