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彩票网

图片
当前位置:首页 > 手机彩票网

电影美育教育促进学校课程发展

2018-12-25 来源:教育部收藏

北京市海淀区前进小学

  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近日印发了《手机彩票网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开展影视教育,对于从小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等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基层学校,学习《指导意义》后感触很深,一是《指导意见》中完备的工作建设体系对学校开展影视教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和落实途径等给予了明确指导;二是依托《指导意见》精神,学校可以更加有效地开展影视教育工作。

  北京市海淀区前进小学毗邻北影社区和北京电影学院,相当部分学生家长直接或间接在影视行业工作。著名电影演员于蓝老师给学校赠送了《中国百部优秀电影》资料。学校领导和教师认识到电影对于前进小学师生的深刻影响,有多位教师积极探索利用电影元素开展各种教育活动。

  一、将电影美育教育纳入课程

  课程是学校开展影视教育的基础。学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地方和社区资源条件,以学校文化建设和课程体系优化为抓手,以教学改革和学科实践活动实施为平台,探索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电影课程是我校“勤·思”课程体系中的“善思课程群”中的一项,是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的课程实施形式。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跨学科的探究活动、主题研究和项目学习,发展学生的学习力、思维力和研究力,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思维能力和创新品格,为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和综合素养提升手机彩票网。

  我校电影课程主要分三种类型:

  一是学科整合课。将学科教学(语文、科学、音乐、美术、品德与社会、道德与法治等)与电影课程相结合,通过电影片段及素材的运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文本知识,从而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二是活动课程。将电影课程与学校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在主题教育活动中融入影视教育环节,在观影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自立、安全、劳动技能、自律、勇敢、守规则、珍爱生命、自信、尊严、爱、成长等品格。例如,在六年级设立毕业课程,在课程中以陪养学生成长为发展目标,在活动中增强自我探索能力,探索内心真正的追求;感受自我内在的愿望和追求,学会感恩和奉献。

  三是赏析课。每月组织一次集体观影活动,每周上一节电影欣赏课。集体观影前,教师要学生进行影片的主题、背景知识、相关领域的介绍和观影要求等方面的引导。电影赏析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将观影后生成的主观印象,通过思考、讨论,再经过评价、反思和呈现作品等形式拓展相关知识。学校在电影赏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想象、机智、善思、协作、探究、坚毅、审美、文化理解和创意等品格的养成。

  我校对于电影课程的开设和实施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合理选择影片,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更要考虑影片的内容是否适宜;二是做好观影前的准备工作,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去观影,使影视教学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三是选择恰当的播放方式,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选择不同的播放方法。比如,可以选择片段或全片播放。影视学习作为课程实施的一种方式,要避免长篇大论,力求短而精、小而美。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影视教育活动

  2018年,学校开展了“我的校园故事”微电影故事征集活动,3至6年级学生全员参与。在班级评选的基础上,推选出若干篇优秀故事,再经全校学生投票评选出5篇优秀故事,并将其改编成电影剧本,由学校微电影社团拍摄成微电影,参加海淀区微电影节评选。我校在海淀区剧本和微电影两个环节评比中取得4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的好成绩。

  以研学的形式开展电影主题教育。2018年,前进小学组织了“丝路传说”研学活动,开展对丝绸之路中骊靬文化、巴丹吉林沙漠、敦煌等的研学之旅。学生们用眼睛去发现自然和人文的美,用心去学习和体会丝路的景、历史、地理以及中华文化的精髓。学生们分成小组拍摄“一带一路”主题微电影,表达他们对一带一路的认识。

  校园微电影节是学校电影教育的主要展示舞台。在微电影节上,学校集中展示一段时间内学生学习电影课程的成果,包括学生拍摄的微电影、在美术社团绘制的电影漫画、动画作品以及电影配音、电影歌曲演唱、课本剧展演成果等。

  三、电影主题校园文化

  “看世界”主题雕塑是我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该雕塑由北京电影学院著名教授设计并监制。雕塑的主体是一架数码电影摄像机,摄像机的镜头对准的是学生校园活动的主要场所。通过该主题雕塑,学校旨在教育学生校园生活不仅是书本知识的学习,还要学会通过镜头去看世界,去感知生活中的美。

  学校借助电影中充满正能量的人物形象,营造班级电影文化。全校每个班级都选择了一个电影形象作为班级形象标识,既凝聚班级,又集中展现班级的文化特质。

(责任编辑:忠建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