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 程方平
影视作品是信息传播的有效载体,在中小学教育和社会文化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和独特的影响,几乎可以覆盖对学生德智体美劳教育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对此,世界各国均予以了高度重视,并有积极的探索实践。现代技术,尤其是影视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的丰富性、便捷性、随机性、终身性、交互性、手机彩票网性等功能都有了极大提升,使以往仅在学校正规课堂进行的教育被极大地泛化、融入生活,教育本身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长期以来,由于在影视教育方面,我国中小学还极少有广泛直接的探索,仅有部分学校通过校本教材介绍影视的技术和功用,而对流行于社会、可被中小学生轻易接触的大量影视资源等却没有甄别、鉴赏和批判类的指导,由此引发的教育问题、信仰问题、价值观问题、社会问题等已显而易见。甚至由此引发了信仰缺失、道德滑坡、色情诱惑、迷恋权钱、非理性消费、价值观紊乱、沉迷不良情绪、传播负面意识或极端思想等问题,一些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已经到了严重的地步,需要教育界和全社会予以高度关注。
近日,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印发了与影视教育相关的《指导意见》,明确将影视教育的问题摆上了桌面,这对于改善我国中小学影视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
影视对中小学生的影响目前多属于非正规教育,即碎片化的、随机的、未经监管的和指导的、付费的、不系统的、几乎是放任自留的。若能有意识地给予学生相关的知识和指导,就可以使内容极为庞杂的影视内容通过教育的梳理更为理智、正面,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曾有相关研究发现,在我国的幼儿教育阶段,儿童观看的影视素材80%以上来自于欧美和日韩等国,国产资源极为匮乏和缺失(包括动画片、儿童片、娱乐游戏等)。且很多家长和教育者对这一现象的负面作用全无意识和感觉,甚至认为用别国的“好作品”可以快速改善我们的教育,但对由此引发的民族性问题、道德和价值观问题等却视而不见。一些儿童2—3岁就高度认同他国文化,甚至不愿意当“中国人”。进入到中小学后,虽有学校教育加以引领和矫正,但因在影视教育方面还缺少整体的判断、分析和监管,不少负面的内容没能得到有效的区隔,一些现象很令人担忧。
除了正式的影视内容之外,手机的普及、便捷和随机使用,使得中小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接触和观看各类影视作品,一些成人化、不健康的内容也很容易进入孩子们的视野。特别是被商业文化裹挟渗透的所谓“追星文化”,也使许多正面的教育大打折扣。一些所谓的“偶像”不时地爆出丑闻,不仅没有引起行业的自律(很多国家都对影视明星的导向作用和社会责任有明确的要求,一旦出现问题,必须向社会公开致歉,并会有一年或数月的“闭门思过”,做公益也是影视明星的重要工作),还会使不少青少年错误地认为,做了明星就有“特权”,可以挑战社会公德和法律,其不良导向已非常明显。
在这次发布的《指导意见》中,既肯定了影视教育可以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功效和作用,也强调要对相关资源进行选择、审定、评价和规划,将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作为基本的原则和判别良莠的标准。
二
影视作品除了娱乐功能外,在广大的社会范围内立德树人也应是其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尤其对中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有着直接和深入的影响。
影视作品要靠生动有趣的故事、人物等影响学生,其效果远远优于生硬的说教。中国的文化历史极为丰富,本应有相应的、健康的大量影视教育资源,但目前的现状并不理想。需要有国家投入、社会参与、学校指导和家庭关注,也需要唤醒和鼓励被教育对象积极参与和发挥作用。
一方面,我们要努力提升中小学教师、家长和广大成人的影视教育素养,加强社会的影视教育意识,将传播正能量、移风易俗、提升国民素养作为推进影视教育、丰富影视内容的基本目标。另一方面,要加强行业和社会的影视批评和相关监督,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开展提供帮助和支持,优化具有正能量的影视教育资源。
三
要意识到,如果我们的影视教育操作引导得好,广大青少年是会从多方面获益的,其作用和价值不仅关乎教育本身,也会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因为广大中小学生也应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力量。所以,重视影视教育的良性发展,不能仅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者,更要指导其主动参与社会健康发展和影视教育的“校本”“地本”建设,使其成为中国高质量影视事业发展的后备力量和生力军。
目前,随着中国学校教育硬件条件的达标和提升,已有不少学校积极举办学校广播、学校电视台、影视专门讲座、集体观影、影视短片制作、影视节、相关知识讲授(欣赏、配音、表演、摄影摄像、艺术设计、剧本写作、国际比较等)等活动,以及相应的作品征集和比赛等,但在评影、师资培养(各科教师、班主任等都可以参与进来,还可结合“研究性学习”、专题讲座和教师提升素养等项目)、专题研究、问题调研方面的支撑还相对薄弱,需要引导和加强,也需要将影视教育列入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计划,使之成为常态。
总而言之,对中小学生影视教育的关注和加强是教育和社会发展都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有可能的话还需要对现状进行充分调研。在发现先进、找出问题的前提下,为《指导意见》的落实作出更为主动积极的探索,使影视和信息等新技术的发展能更好地为全面育人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