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彩票网

图片
当前位置:首页 > 手机彩票网

大力推进课程教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9-12-05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教育部教材局党支部书记、局长 田慧生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我们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会议,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手机彩票网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阐述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四中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理论的创新发展,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

  课程教材作为立德树人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直接关系到亿万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直接关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和教育目标实现。教材局、课程教材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自觉,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刻认识把握加快推进课程教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第一,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必须加快推进课程教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总体部署。课程教材建设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决策部署,进一步明确课程教材建设朝什么方向奋斗、在什么地方聚焦、于什么环节着力,不断完善科学规范的课程教材治理体系,形成高水平的课程教材治理能力。第二,适应教育形势变化,必须加快推进课程教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我国教育已进入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阶段,改革的重点日益聚焦于事关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也越来越聚焦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育人方式的创新上。作为教材建设的牵头司局,要加强科学统筹,抓好顶层设计,完善工作体系,健全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力量,推动课程教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三,破解热点难点问题,必须加快推进教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国家教材委员会和教材局、课程教材研究所成立以来,推动课程教材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不断推进教材管理方式的改革。当前,课程教材工作还存在不少热点难点问题,这些问题的破解,需要我们继续深化改革,不断提升教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加快推进教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们面临的时代命题,是必须完成的崭新课题,也是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要以强烈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认识、增强本领,完成好我们必须面对、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一要全面修订好课程标准,指导规范教材编写。统筹推进大中小学课程改革,及时修订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提供科学依据。下一步重点是全面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研究制订《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2020方案》,抓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落实。二要继续抓好统编教材建设,强化正确育人导向。制定并组织实施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铸魂工程”推进方案,及时修订完善教材,充分体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抓好教材后续使用工作,切实发挥好教材育人实效。组织编好《宪法学教材编写指南》《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等马工程重点教材,准确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三要制定完善教材规划和系列管理办法,整体提升教材治理水平。加强教材治理制度“四梁八柱”的顶层设计,加强相关配套建设,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教材治理制度体系,整体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全面规范教材编写、修订、审核、出版、发行、选用等各环节、全流程管理。设计实施好教材建设国家奖励制度,定期总结展示教材建设经验和成就,及时推广教材建设优秀成果和先进典型,完善教材建设激励机制。四要优化教材治理机制,推动教材建设健康发展。研究制定分学科教材审核标准,进一步完善重点教材学科组、专家委员会、国家教材委员会三级审核机制,把好教材的政治关、科学关、适宜关。推进国家教材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加强教材基础研究,健全教材建设支撑体系,全面提高教材建设科学化水平。建立全流程、广覆盖的教材信息工作报送机制,建好教材舆情网络监控平台,完善教材舆情监控处置机制。五要完善教材选用使用机制,强化教师培训。抓紧修订《中小学教材选用管理办法》和《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办法》,进一步提升教材选用和教辅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完善三科统编教材国家、省市、区县三级培训体系,加强培训工作统筹,集中力量抓好国家级示范培训,强化对地方培训工作的指导和检查,让广大教师准确理解、把握和用好新教材。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