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彩票网

图片
当前位置:首页 > 手机彩票网

7年间,东北大学挂职干部扎根云南昌宁开展教育、产业、科技帮扶——

脱贫快车从白山黑水驶向彩云之南

2020-10-08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由东北大学援建的云南省昌宁县勐统镇大河村完小门前,一树紫薇花在阳光下开得格外灿烂,与孩子们纯真的笑脸相映成趣。它静静地伫立在大山深处,守候着爱和希望。

  从2013年开始,东北大学定点扶贫昌宁县,先后派出8名挂职扶贫干部,突出抓好教育、产业、科技帮扶,直接投入扶贫资金1200余万元,培训干部人才1.5万余人次,销售农产品1300余万元,帮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9000余人次。目前,昌宁县62个贫困村脱贫达标,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0.2%下降到0.07%,昌宁正式退出了贫困县序列。

  农产品搭上电商平台的高铁

  地处滇西连片贫困地区的昌宁县,辖区山区面积高达97%。连绵的群山在成就昌宁“千年茶乡”美誉的同时,也导致了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使茶叶等农产品销售成为难题。面对漫山遍野的茶叶,每年都有茶农无奈弃采。

  东北大学第一时间想到利用电商平台帮助昌宁。2015年,该校驻田园镇九甲村第一书记高大鲲,在村里创办起电商培训班和“田园电商论坛”,培植村民“互联网+特色农业”理念,让更多村民实现“下地种田、上网卖菜”。

  几年来,“田园电商论坛”陆续为昌宁县培训电商人才近4000名。做得最好的一家,2019年仅卖核桃一项就收入7000多万元。25家论坛孵化企业抱团成立的“昌宁电商协会”,已经形成一条成熟的集农特产品生产、加工、检测、包装、销售、物流为一体的产业链条。

  东北大学还利用自主开发的电商小程序,连年组织开展“精准扶贫·以购代捐”昌宁农特商品爱心认购活动,全校广大教职工全员参与,昌宁红茶厂、柯街水果蔬菜合作社等37家县域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学校签订长期供销协议,昌宁县2976户一万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由此登上“脱贫快车”,累计实现销售额320.5万元。

  教育扶贫播撒爱和希望

  距离昌宁县城21公里的田园镇达仁村完全小学有20余名教师和200余名寄宿生。每年11月至次年2月,这里的户外温度都在零下5度左右,因为当地海拔2050米,村里常年雾气缭绕,太阳能热水器难以发挥作用。没有热水,寄宿师生洗澡成了难题。

  2019年7月,东北大学电气工程系第一党支部捐款4万余元,为达仁村小安装了运行成本最低、可靠性和制热效果最好的空气源热泵,满足了全校热水需求,还让师生洗上了热水澡。

  从2013年开始,东北大学每年组织优秀学生赴昌宁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他们深入村寨,开展禁毒防艾、养老医疗保险等多项宣传;深入留守儿童家庭,为孩子们辅导课业,一同做游戏。2017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还以创业形式,通过创新营销方法,帮助茶农销售“1923昌宁公益茶”,创出了品牌知名度,卖成了“网红茶”。

  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拔掉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自开展定点扶贫工作以来,东北大学充分发挥智力、人才、科技优势,以教育扶贫为突破口,推动软硬件建设。捐赠价值62万余元教学电脑100台,装备了3所小学信息化课堂;争取资金240多万元,改造修缮昌宁一中等5所中小学教学楼;投入150万元援建大田坝镇清河村幼儿园,补齐学前教育“短板”……

  “为昌宁教育事业做好事、做实事,不仅要尽力改善教育基础设施,更要点亮一盏盏心灯,照亮学子的一生。”东北大学校长赵继说。

  科技之光照亮产业扶贫路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东北大学以科技支撑助推精准脱贫,为产业扶贫注入科技动能。

  漭水镇分布着连片古茶树群落,有古茶树4万多株,旅游文化资源丰富。该校扶贫干部张耀伟组织研制“昌宁县漭水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挖掘昌宁特色,打造千年茶文化特色旅游之乡。    

  珠街彝族乡境内土地贫瘠,贫困程度较深。高大鲲等扶贫干部积极争取社会资源,把百香果作为农业增收种植项目进行推广,并邀请农业技术专家到田间地头讲授种植技术。从2019年至今,东北大学直接资助的百香果种植项目已发展到1100亩。先后担任昌宁县田园镇新华社区、柯街镇华侨社区、柯街镇腊邑社区第一书记的扶贫干部王颖,带头转思路、调结构,在全县推广魔芋种植。如今,魔芋在气候条件适宜的华侨、湾甸等地长势喜人。

  东北大学助推的昌宁县蜂蜜产业化基地建设及精深加工提升项目,已完成生产线图纸设计、车间装修和蜂蜜加工设备采购等。为全面拓宽昌宁销售渠道,东北大学依托技术优势,设计了“云上昌宁”网站,扩大昌宁县核桃等农特产品的品牌影响。

  7年来,东北大学坚持守候滇西千年茶乡大地,为昌宁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华丽转身扶上马、送一程。“昌宁,已成为东大人心中难以割舍的情愫。”东北大学党委书记熊晓梅说。(本报记者 刘玉 通讯员 王钰慧)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