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彩票网

图片
当前位置:首页 > 手机彩票网

以培养“四有”好老师为目标 实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师德修养)》

2020-09-27 来源:教育部收藏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的要求与期望,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手机彩票网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改革的意见》,日前,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师德修养》等3个文件(以下简称“指导标准”),旨在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指导标准以“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为目标导向,基于师德理论分析、政策梳理、国际比较和社会调查等前期研究成果,具体细化了12个二级指标和31个研修主题。指导标准的研制与发布是贯彻和细化党对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要求的重要措施,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大举措。

  一、研制指导标准是满足新时代教师队伍师德建设的新要求

  (一)落实党对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要突出师德建设的要求

  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都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2020年9月9日,在第三十六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问候,对当代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和责任担当进行了赞赏和肯定,并“希望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做出更大贡献。

  (二)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对师德提出的新要求与挑战

  新时代社会发展对教师师德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师德底线,要求每位教师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例如,2018年11月教育部颁布了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为教师划定基本底线。这是国家对新时期各层次教师行为规范和行为品德的新规定、新要求。另一方面是崇高师德,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从事的是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的伟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与教师座谈中提出希望广大教师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对新时代教师师德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标准。

  (三)提升教师师德或职业规范是世界各国的共识

  我们综合世界各国或地区有关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可以发现,教师职业规范一直是处于首要地位,并且对内容均有明确的要求与界定。例如,1996 年美国制订了《优秀教师行为守则》,共计26 条,要求非常具体,而且还明确了教师行为准则的禁令。2012年9月,英国政府颁布新修订的《教师标准》,对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所要具备的个人和专业操守进行了明确规定。

  (四)确定师德在教师素质培养中的核心地位

  我们必须明确,加强师德建设并不是说当前我国师德问题太多,而是要进一步确立师德在教师素质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师德是教师奉献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成分。“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弘扬高尚师德就是要引导广大教师把教书育人与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二、指导标准的基本理念

  指导标准确立了以培养“四有”好老师为目标,并制定了目标导向和实践导向相结合的框架内容,遵循师德发展规律,注重教师成长需求,分层、分类设置有针对性的研修主题。我们可以看到指导标准的研制过程遵循了四个基本理念:

  (一) 价值引领,确保方向

  指导标准反映出要培育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贯穿于师德养成的全过程。我们从培训内容可以看到,指导标准要求全体教师需要深刻领会与践行总书记对新时代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期望与要求,采用各种方式组织专题进行学习与落实。

  (二)遵循规律,培育师德

  指导标准强调师德修养应坚持以人为本,心中有教师,注重师德养成的规律以及不同教师发展的特点。个人品德的发展是师德的基础,师德是超越个人品德的更高境界。师德教育应遵循教师整体发展基础上的师德养成规律和内在逻辑,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启发教师不断提升道德修养和道德智慧,并践行于教育和生活之中,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始终。

  (三)学生为本,立德树人

  我们相信师德发展的最终落点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更好地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教育学生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师德培训旨在帮助全体教师深刻认识、科学把握学校各项工作的育人功能和育德价值。

  (四)学思践悟,知行合一

  指导标准反映了师德教育应当符合教师成长规律和教师培训工作特点,坚持“四个相统一”。我们提倡师德培训应当讲究方法的科学性、形式的多元性以及教师的主体性,不应成为一种“灌输”,不应是搬弄概念、照本宣科。应当准确把握不同教师群体的特点,强调案例培训、实践体验、浸润式研修,培育教师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性,启发教师要“学出来、悟出来”,更要“做出来、传下去”,引导教师知行合一。

  三、指导标准有效实施的关键问题

  为充分发挥指导标准的有效作用,各培训单位要有效地指导教师制定符合个人实际的师德修养规划,不断提升教师的精神品格与道德智慧,促进教师生命成长和终身发展,成为“四有”好老师。

  (一)努力涵养崇高师德

  指导标准的实施与落实最终目的是要建设和塑造一支具有崇高师德和责任担当的教师队伍,为培养优秀人才而做出更大贡献。崇高师德既是成为“四有”好老师的首要标准,更是教师甘于奉献教育事业,潜心育人的根本动力与核心素质。因此,努力涵养崇德师德是实现教师促进个人发展与满足国家需求相统一的核心品质。

  (二)注重多渠道的师德涵养路径

  教师师德养成既要重视师德本身成长的一般规律,更要注重教师个体与群体的差异性,包括年龄差异、教龄长短、学科差异、区域差异和层次差异等,注重师德培训的顶层设计与长期规划,分类指导,充分发挥各地区、学校和优秀教师的力量与资源,开发与丰富B和C类针对具体问题与实践性的课程,避免课程内容和对所有老师“一刀切”的单一培养方式。

  (三)构建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核心评价机制

  师德培养既要体现在促进教师个人品德的提升,更要体现在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才。坚持在学科教学与班级管理等教学与工作中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切实将立德树人落地、落实。构建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师德培养评价机制,就是要引导教师将提升个人的崇高师德与责任担当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相统一,真正成为学生的“四个引路人”。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博士生导师、教授 林崇德 黄四林)

(责任编辑:谢沂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