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其中,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引人关注,令人振奋——
访谈专家: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曾天山
首都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王海燕
江苏省泰州市教育局副局长 封留才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王殿君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校长 朱建民
如果把义务教育比作“腿脚”,把高等教育比作“头脑”,那么高中阶段教育无疑就是连接上下的“腰身”。腰身强则立人稳。
当前,在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扎实推进与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之际,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高中阶段教育不仅是连接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纽带,也是学生成长为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阶段,更是学生个性与特色显现,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为何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这一历史目标?当前高中阶段教育改革面临怎样的重点与难点?如何真正实现高中阶段教育的高水平普及?记者约请多位教育专家与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深度探讨。
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意义深远
记者: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等战略目标。此次五中全会更为明确地提出普及高中教育,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更多高素质劳动力的发展需求相一致,意义深远。
曾天山:“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人才优势的重要举措。具体来说,一是满足人民群众“能上学、上好学、多上学”的愿望,通过提高国民受教育年限,提升劳动者素质,增强受教育者脱贫致富能力,打破代际贫困,缩小收入差距;二是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对劳动者素质的新要求,克服人力资源提升的“瓶颈”,培养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创新性国家建设,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三是适应国际教育竞争的新挑战,我国教育近年来发展迅速,整体处于世界中上水平,多项指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但高中阶段教育还是一大短板,主要劳动年龄人口(20—59岁)平均受教育年限刚过10年,从业人员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而发达国家大多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
王海燕:五中全会提出的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与我国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相一致,高素质不仅是受教育年限的提高,更是后备劳动力综合素质的提高。就普通高中而言,教育必然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和发展性,突出课程设置的基础性、选择性与均衡性,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就中职而言,教育必然会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基于知识技能、专业情感、个人情趣的培养模式,会让职业教育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朱建民: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面对经济结构转型的压力和劳动力数量减少的事实,依靠廉价劳动力带动经济发展已成为过去。近年来国内劳动力市场上出现的“用工荒”与“就业难”并立,正是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的表现。五中全会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正反映出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素质提升的需求。用劳动力质量的提高来弥补数量的短缺,将增强我国劳动力的国际竞争优势,实现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
高中阶段教育仍存在区域、地域间的差异性
记者: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存在区域、地域间的差异性。因此,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的过程中,是否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王海燕:的确如此,例如有些地方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存量大体一致;有些则以普通高中为主,中职发展相对缓慢。又如家长和学生存在一些误解,往往首选普通高中作为升学目标,或因各种原因放弃高中阶段教育。可见,要真正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就要通过多样化发展、办出特色。
朱建民:我国的高中教育一直交织着认知争议和实践误区。一段时间来,高中教育存在着一味围绕高考“画圆”的倾向,把人的成长窄化到片面追逐分数之中,把学校的发展局限在大学预科教育之列,是补短教育而非扬长教育,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人才成长,也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封留才:当前“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难点在中西部、边远、民族地区以及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尚未通过国家认定的教育薄弱地区。这些地区面临着“普九”和“普高”的双重压力和任务,需要从国家层面健全完善针对性、补偿性的政策措施,需要政府及各部门建构协同推进的保障机制,需要加大投入力度。这样才能遏制中西部凹陷,确保他们跟上全国普及的步伐。
王殿君:由于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也很不均衡。因此,普及高中教育的任务很艰巨,一定要实事求是,不搞一刀切。毕竟,我们想要的是有质量、有水平的普及,不是简单的数量上的普及。
实现优质高位的高中阶段教育普及,任重道远
记者:如何实现高中阶段教育的优质、高位普及,而不是满足于数量上的普及?
曾天山: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目标并非一蹴而就,只有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才能破解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难题。这就需要坚持中职和普通高中教育分类发展,两翼齐飞,比例大体适当,不可偏废;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加快发展手机彩票网农村的中职教育,改善近千所农村普通高中办学条件;促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集中连片地区;公办民办并举,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其他渠道为辅的新机制,积极扶持民办高中阶段教育;扩大开放办学,积极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普及与质量并重,通过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王殿君:在普及高中教育的过程中,要制定普通高中、中职和综合高中的基本办学标准,确保办学质量;根据各地未来人口和生源状况,规划好高中教育资源的结构和规模;保证新学校建设和原有学校规模扩大的资金保障、人力资源保障,优质高中要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发挥名校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充分调动社会资源,通过政策保障,使民办学校在其中发挥更大作用。
封留才:教育发展的价值应体现在学生成长的实际获得上。因此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就要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形成多样化发展的教育生态,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诉求。要赋予高中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特别是通过课程设置与校本化建设,显现出高中教育的生机活力。另外,应探索普职融通机制,让在普通高中就读的学生有机会选择职业教育,实现普高向职高的合理有序分流,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王海燕: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就是职业教育普通化、普通教育职业化。在我国作为两种不同的教育形态,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已经越来越多地增进了教育的资源共享和合作共赢。例如一些职业学校已经成为普通高中教育中技术类课程、校本课程开设的重要支持力量;又如随着高等职业教育、高校结构与布局调整的深入,中职教育愈加重视学生基础性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实施、师资配备上也与普通高中展开合作。可以说,随着高中教育的普及化,两类教育之间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利合作、协调共生、各美其美的教育生态,是一种必然趋向。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