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提倡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当下,社区教育作为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的产物,承担起了提升整体国民素质的重任,也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最理想的途径之一。在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到来之际,本报推出“社区教育”特刊,展现浙江省社区教育在倡导全民阅读、推动全民学习等方面的有益探索和实践。
社区教育:家门口的“暖心工程”
在苍南县灵溪镇,有一万本图书在进行着文明漂流;每年的社区教育节是海宁市袁花镇居民狂欢的日子,少儿跆拳道表演、老年丝竹演奏、拉丁舞表演、亲子烘焙、丝网花制作……各种活动精彩纷呈;每当遭遇恶劣天气,船舶被迫停靠岸边之时,舟山普陀区虾峙镇的海员们最喜欢做的事就是一头扎进“船头图书馆”享受美妙的阅读时光……在浙江省,社区氛围悄然发生着改变,闲庭散步间随处可见一派其乐融融的学习场景。
浙江省社区教育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从最初以青少年德育为主要内容,到不断丰富内容形式、引入民间力量参与社区教育、健全制度体系,发展30余年来,浙江省社区教育逐渐从自发走向自觉,从无序步入有序,并打出一张又一张有浙江特色的金名片。
立足一个“需”字
社区教育的主体是居民,要让社区教育蓬勃发展,自然就要想办法激发居民的活力。基于此,“按需培训”成了浙江省社区教育的用心所在。
宁波江东将社区教育的学习人群分为“社区人”和“单位人”,根据不同人群对继续学习的不同需求设置相应的课程。其中,“社区人”包括社区老年人、社区全职太太、社区青少年。社区老年人退休在家,有大量闲暇时间,需要通过学习应对老年孤独;社区全职太太有较多的休闲时间,需要通过学习更多地了解社会;社区青少年有一定的假期时间,需要通过社区学习培养更健全的人格。“单位人”主要指在职人员。他们对学习的需求,不仅表现在专业能力的提升上,也表现在人际交往、休闲娱乐等方方面面。摸清他们的需求后,为其“订制”了大学精品课程、人文讲坛、商务礼仪、职业素养培训等数字化课程。
“市场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居民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培训。”带着这样的思考,嵊州市黄泽镇社区教育中心架起了居民就业和企业用工之间的“绿色桥梁”。仿古木雕是黄泽镇的支柱产业,但近年来出现的“技工荒”一直制约着当地企业的发展。为此,黄泽镇社区教育中心把木雕培训班办到村里、办到职介所,通过“校企合作、随到随学、边培训边就业”的方式,吸引城乡居民免费参加培训。不到一年时间,学校就为木雕企业输送了100余名结业学员。
“只有亲近居民,才能找到合适的载体去满足居民的需求。”在杭州市滨江区社区学院院长赵国祥看来,传统自上而下的社区教育方式并不能满足居民真正的需求,只有扎根社区,才能为居民提供“接地气”的手机彩票网。“滨江区社区教育联络员”就是在这样的摸索中应运而生。这些联络员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居民的现实需求,并据此因地制宜地确定教学内容。为了提升联络员组织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能力,社区学院每年都会举办专题培训,培训内容涉及社会治理、社区文化、现代营销等方方面面的知识。
彰显一个“乐”字
在嵊州市黄泽镇文化活动中心,每个月都会有一场文艺演出。因演出时间固定在每月3号,活动中心也被村民称为“3号剧场”。所有演出节目均由村民自行组织编排,活动中心成了当地村民联络感情、交流技艺的聚集地。悠扬的演奏声、嘹亮的歌声、欢声笑语声常引得村民们驻足欣赏……无论是表演者还是欣赏者,他们都在过程中传递着一份学习的快乐。
“社区教育要为人的幸福助力”,这是浙江省各社区所倡导的活动理念。如果说参加社区教育活动是缘于一种学习需求,那么在学习中感受快乐、体验成长则是终身学习的不竭燃料。为了彰显这个“乐”字,浙江省社区教育不断创新教育载体和学习形式。
杭州市西子社区学院深谙,开办大学堂的终极目的并不仅仅是让市民学会一项技能,更重要的是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享受品质生活带来的乐趣。于是,教师们除了在教室内授课,还把课堂搬到社会、搬到大自然、搬到生活中。国画班学员在教师的带领下去和家园、东穆坞茶山、西溪湿地写生,观察花鸟鱼虫、草木山石;摄影班学员跟随教师去西溪路、半山、安徽黄山采风,用相机记录他们眼中的美好与感动;书法班学员和教师一起参观美术馆、博物馆举办的各类书法作品展,剖析作品优劣,开拓眼界、取长补短……
登录江东市民学习“云课堂”平台,学习者可以便捷地获取优质的课程资源,即时跟踪自己的学习动态;可以发表“说说”,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可以在论坛中发起对某个热点话题的讨论;可以随时上传自己的学习作品……借助这样一个学习社交一体化平台,让学习者在学习中交往、在交往中学习,体现“快乐学习”的宗旨。
追求一个“质”字
不同于义务教育拥有强大的政府支撑、丰富的优质资源、完善的格局体系,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还相对年幼。如何有效整合地方政府、学校、社区、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多方资源?如何提升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浙江省社区教育为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培育了“10分钟学习圈”“终身教育券”“四点钟学校”“企业车间化学校”“家门口大学”“市民学分银行”等一批社区教育品牌。
杭州市下城区为加强社区教育人才资源的整合,启动了“50300人才智库”工程,包括组建“50位社区教育专家”、培育“100名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建立“100支社区教育特色志愿者队伍”、培养“100位社区教育名优教师”。与此同时,下城区社区教育委员会还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文史馆等40多家社会机构签订资源共建共享协议,这些机构将定期提供师资、场地、课程等资源。
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建起了“菱湖志愿银行”,把提供手机彩票网与享受各类优惠措施结合起来,将“菱之花”志愿手机彩票网积分卡和手机彩票网对象的质量评价结果结合起来,通过志愿手机彩票网输入、菱湖镇助残扶弱志愿者协会中端运营、优惠措施输出的激励模式,吸引更多人加入志愿手机彩票网,并使志愿手机彩票网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为了构建一个覆盖全区、人人参与、处处能学的“10分钟学习圈”,杭州市萧山区以萧山社区学院为龙头,镇街社区教育中心为骨干,行政村(社区)市民学校为基础,建起三级社区教育网络,作为萧山全民终身学习的主干;整合中小学教育资源,广纳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资源,作为萧山全民终身学习的支撑;搭建萧山市民数字化学习平台,作为萧山全民终身学习的信息平台……确保当地居民步行10分钟到达社区市民学校,车行10分钟到达镇街社区教育中心。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