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的恐龙化石,上万件文物藏品,南北极科考带回的样本,曾登上月球的国旗……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湖北大批中小学生涌进全省各地各高校丰富多彩的博物馆、艺术馆等各类展馆,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
2023年12月20日,由湖北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统筹指导的“百校百馆”——湖北“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正式上线。截至目前,已有69所高校(基地)入驻“百校百馆”平台,并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博物馆、艺术馆、科技馆、科普基地、教育基地等各类展馆101个,超过100万人次通过平台预约进入高校及各类展馆参观。
理论实践深度融合
日前,一群小学生在家长陪伴下来到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啤酒中心,探秘啤酒生产制造的全过程。啤酒酿造师熊志刚借助实验,用丰富多彩的形式给小朋友们讲解啤酒酿造的生物学知识。
“之前都是给大学生讲课,这是第一次给小学生作分享。”熊志刚笑着说,为了讲好这堂课,他设计了有奖问答、互动小游戏等环节,努力吸引小朋友们的注意力,并用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举例,启发他们思考。
中小学生来到展馆参观,大学生则担任讲解员和实践教学专员。“百校百馆”——湖北“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的运行,不仅让学生有了主题多样、将课堂学习与实践深度融合的载体,也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注入了强大动能。
“为建好‘百校百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我们分批次遴选3000余名师生志愿者担任实践教学专员,还推出‘重走屈原路’等13条研学线路,发起成立长江流域13省份高职院校‘长江大保护’大思政课建设共同体,让思政课回归实践教学本质,与课堂主渠道融合共进。”湖北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说。
线上线下一体推进
长江大学人体生命科学馆的断层标本展区,陈列着120余件标本,展示了人体器官、组织的不同位置和毗邻关系。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的标本做成了立体旋转模式,用微信扫一扫标本旁边的二维码,各种解剖结构就可以清晰地显示在手机上。
“用‘百校百馆’小程序预约很方便。”荆州市民曾女士一行4人,在“百校百馆”平台上“一键预约”,成为长江大学人体生命科学馆上线“百校百馆”平台后迎来的首批客人。“让孩子从小对生命科学建立基本的认识,这是个很好的机会。”曾女士说。
“百校百馆”平台共开设“基地展示”“展馆预约”“空中课堂”“思政实践”四大板块。“基地展示”详细介绍了高校、中学、科研机构和社会展馆等相关基地信息;“展馆预约”汇聚博物馆、艺术馆、科技馆等资源,介绍展馆详情并提供“一键预约”功能;“空中课堂”引入中国古诗词歌曲鉴赏、民俗文化鉴赏等课程;“思政实践”展示大中小学师生及学生家长现场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精彩案例。借助线上平台,各展馆中的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紧密结合,打造了一场场优质的“大思政课”。
在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探索冰雪奇迹,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追寻光电子轨迹,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了解中国货币演变的历史进程,在黄冈师范学院大别山农耕文化博物馆感受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目前,湖北已有69所高校、2所中学、5个科研机构、6个社会机构入驻“百校百馆”平台,其中包括博物馆、艺术馆、科技馆、标本馆、校史馆、教育基地和科普基地,展览内容涵盖红色教育、历史、科普、生态等多个领域。
共建共享共同缔造
假期里,武汉市洪山实验小学学生们结队来到华中农业大学博物馆,参观了昆虫、野生动物、土壤地矿等展厅,上了一堂生动的校外实践课。“这里真有意思,还能学到好多知识!”参观结束后,不少学生意犹未尽。
除了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迎接参观者,华农博物馆还主动“走出去”,依托“百校百馆”平台主动对接中小学校,走进武汉市经开区薛峰小学、卓刀泉中学、光谷十八小开展系列科普讲座活动。
校地联建、馆馆互动……武汉市众多中小学把走进“百校百馆”纳入学生假期实践要求,各展馆也积极走进学校、社区,开展各类思政实践活动。
何以共建共享?以湖北省委提出的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为载体,湖北宣传、网信、教育、文旅等部门统筹场馆资源,发挥展馆文化育人功能;高校参与平台运维管理,吸引众多优秀学生;运营方提供平台支撑,实现传播效果倍增。各方不遗余力以共建共享方式共同打造属于全湖北的“优质思政资源圈”。
湖北还开放共享预约通道,将“百校百馆”——湖北“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纳入湖北、湖南、江西三省长江中游城市群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联盟实践教学平台,嵌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手机彩票网平台,建设湖北思政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打造数字思政资源包,更好助力学生们健康成长。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议精神,持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引导更多高校科普基地、档案陈列馆、标本陈列馆、重大科研平台、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等入驻平台,进一步把‘百校百馆’建设成为学生和家长真心喜爱的大思政课堂。”湖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周静说。(本报记者 程墨 通讯员 尚紫荆)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