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彩票网

图片
当前位置:首页 > 手机彩票网

思政课如何答好青春之问

走近学生 讲透问题

2024-04-28 来源:《人民日报》收藏

  青春是一场奔跑,应该在何处发力?

  处于人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青年学生难免会产生困惑,需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打底塑形和引领应对。

  如何答好青春之问,是教育一线长期思考的话题。

  “思政40年·我眼中的思政课”“思政教育前沿问题研究”……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组织教研活动,不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如今,共识更加深刻——

  讲道理,是上好思政课的基本功。面对学生提出的“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要把事实和道理一条条讲清楚,通过走近学生、讲透问题,答好青春之问。

  找准问题讲

  走近学生日常生活、真实感知

  高超是北京师范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面向大一授课。刚进大学的学生,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形,情感心理还不成熟,往往面临成长的烦恼。

  教学,就是不断解惑。在高超看来,如果没有准确把握学生面临的问题,就难以激发兴趣和思考,也谈不上引导。

  如何找准问题?高超把目光投向学生的日常生活,亲近学生,真实感知。慢慢地,从组织到自发,她听到不少心里话:

  “盲目刷分,能反映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吗?也许是在‘表演努力’”;

  “身边同学忙着考证考研,我有些迷茫,大学的学习生活应该怎样度过”;

  “我想谈恋爱,可是不知道怎么照顾别人的情绪”……

  研究学生,才能找到问题,把握思政课入脑入心的钥匙。在北师大,学生时常收到问卷,也可以在教学微信公众号留言。教师通过分析,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为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发现问题只是起点,找准问题还须科学研判。学生的问题,或源于理论与主观经验不匹配,或因为身处的现实环境各有不同,其紧要程度、涉及范围皆不一样。

  “要从个性问题中寻找共性问题。有时候,从一个问题切入,把一个问题掰开揉碎讲透,能带动更多关联问题获得解决。”高超说。

  比如,当代青年学生大多关注网络热搜。课堂上,一提到热门事件,“抬头率”明显提升。

  一次,讲到培养法治思维,不少人主动提到某地正当防卫案。“当时,案件刚刚披露,学生关注度很高,观点也不尽相同。”高超没有急于下判断。

  总结下来,问题集中在三方面:防卫正当和过当如何界定?如果遇到,怎样保护自己?有没有法律支持正当防卫?

  把握要害问题,顺势抽丝剥茧。高超结合法律知识,课上初步解答,课后进一步请教法学专业的同事,并跟踪案件进展。

  一周后的课堂上,她介绍了结案情况和专业人士分析,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如今,高超的教案里,每个讨论点都有对应的例子和观点,引导学生触类旁通,“概念界定”“自我保护”“法律支持”等内容持续更新。

  不怕学生问

  面对提问甚至“为难”见问则喜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上好思政课,不怕学生问问题,就怕学生不提问题。

  西安交通大学“形势与政策”课上,教师燕连福发现,学生小张总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燕连福邀请他往前排坐,小张回了一句:“老师,我只想做一个对社会既无害也无益的人,可不可以?”

  课后,燕连福走到后排说:“也许你想‘躺平’,那是因为没有正确认识自己,要试着走出封闭的世界。”小张听后若有所思。

  接下来的一节课上,幻灯片上列出一连串来自学生的问题:“我和家人过得好就行了”“追求个人的‘小确幸’,不应该吗”……小张抬起了头。

  燕连福进一步解释:“人不是孤立的存在,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那‘躺平’有什么不对?”小张不禁发问。

  “我们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从古至今,每个人都是家庭和国家的一员。时代在进步,奋斗才能跟上火热的发展形势。”

  思政课不能满堂灌。面对提问甚至“为难”,要练就见问则喜的本领。除了提升理论素养,底气更源于对学生发展的把握,以及深入细致的备课。

  “学生的理论认识往往存在不足,但问题其实就几类,理想和现实、问题和主义、民族和世界……”对此,燕连福有着一套教学手段——

  先让“发问者”自己分析,表达个人见解;再调动其他同学,让“旁观者”参与讨论;最后,综合学生反馈,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剖析。鼓励学生的同时,对错误看法及时批判,明确是非界限。

  “亲自去看看”,是燕连福最常给出的答案。在西安交大,学生参与“微时政我来讲”“新时代成就我来讲”等活动,以讲促思,以思导学,在社会实践中强化理论认知,做到知行合一。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今,小张喜欢上了思政课,还加入学生“微宣讲团”。燕连福的课堂,少了一个“低头族”,多了一个“行动派”。

  善于讲故事

  用年轻的话语启发年轻的心

  如何把抽象的内容讲给“数字一代”?在湖北省武汉市解放中学,思政课教师吴又存以“故事”作答,用年轻话语启发年轻的心,讲出思政课的感染力。

  讲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时,吟诵《七律·长征》,“地球的红飘带”在学生脑海里浮现;讲改革开放的故事时,结合小岗村实行的“大包干”,与学生合唱新编花鼓戏……音诗画结合,成为课堂标配。

  “老师能说会唱,不时还能来段脱口秀。”有学生受吴又存影响,大学毕业后也成为思政课教师,继续“拜师学艺”,把这样的方法用在自己的课堂上。

  大江南北,无处不讲台。红色场馆、绿水青山、城乡基层,吴又存带领学生走进社会,边讲边悟。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理论才有分量。

  青春之问,还须青春作答。新时代青年正融入一次次火热的实践,写下担当——

  宁夏,朦胧夜色中,固原市第二中学和弘文中学2000余名师生整齐列队,翻山越岭步行至烈士陵园。往返108里山路,这堂“行走的思政课”走了近30年。

  河北,白洋淀泛起涟漪,河北大学的年轻人拍起思政微电影,让“小兵张嘎”探访家乡新貌……

  青春有多奋斗,时代就有多壮丽。

  当我们看到青春脉搏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会由衷赞叹,青春之问找到了精彩答案。(本报记者 黄 超 闫伊乔)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