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彩票网

图片
当前位置:首页 > 手机彩票网

发挥技术优势 助力南疆饲草业发展

2019-10-14 来源:新疆农业大学收藏

(新疆农业大学)

  一、基本情况

  2018-2019年度,项目团队聚焦新疆工作“社会稳定 长治久安”总目标,按照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理念,结合南疆连片贫困地区的产业需求,依托新疆农业大学草业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和自治区“高峰学科”的科技力量,多方筹集资金,围绕牧草高产高效和加工利用技术在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和克州等南疆深度贫困地区开展了饲草产业调研、良种推广、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等系列工作。截止2019年7月,项目团队在南疆深度贫困地区推广优质牧草品种4个,发放良种38t,建立苜蓿节水灌溉示范田300亩,推广苜蓿饲草生产田2700亩,推广苏丹草饲草生产田5000亩,推行牧草种植模式4套,高产栽培技术5项,开展技术培训24次,培训技术骨干和农牧民3700余人次。

  二、实施进展

  (一)充分调研,按需发展扶贫产业

  团队成员先后多次到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和克州等饲草料短缺地区开展饲草产业调研,调研区域覆盖和田地区皮山县、墨玉县、于田县、洛浦县,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阿瓦提县、温宿县、新和县、乌恰县,克州阿图什市、阿合奇县和阿克陶县等12县市。调研发现,饲草料不足和利用效率低下是制约当地畜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2018年仅和田地区饲草缺口就达150余万吨,饲草料短缺严重年份(2012年),麦草价格高达4元/kg,甚至超过小麦价格,出现了农民向麦草里掺小麦卖草的现象。品种选择不合理,栽培技术粗放落后是当地饲草短缺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调研基础上,确定于田县斯也克乡吉日克村为饲草丰产示范村,和田地区于田县、洛浦县、皮山县、墨玉县和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为示范推广区域。在示范区以新牧系列苜蓿和新苏系列苏丹草等优质牧草为主推草种,通过“建立示范田+推广新品种+示范关键技术”等方式,集中力量解决南疆饲草料不足和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二)产业需求导向,科技精准扶贫

  (1)推广牧草良种

  针对项目区牧草品种良莠不齐,牧草栽培技术落后的问题,团队结合自身牧草育种优势在项目区推广优质草品种4个。在项目区发放草种共计66.3t,其中为于田县斯也克乡吉日克村和科克亚乡托万艾日克村提供“新牧4号”紫花苜蓿良种0.8t,为于田县斯也克乡吉日克村和兰干乡阿尔喀村提供“新苏3号”苏丹草良种0.5t,为阿瓦提县提供“新牧1号”杂花苜蓿9t,发放“新苏2号”苏丹草28t,其中皮山县24t和墨玉县4t。

  (2)因地制宜推广种植模式

  建成核心示范区550亩,其中在吉日克村建立苜蓿地下滴灌丰产示范田100亩,推广田200亩,在科克亚乡托万艾日克村和木尕拉镇库开仁村推广苜蓿高产田200亩;在兰干乡阿尔喀村建立苏丹草高产示范田50亩。针对项目区风沙大,新开垦土地盐碱化严重的问题,推广“苜蓿保护播种高效建植技术”和“春秋双季压盐技术”,苜蓿建植率提高20%—30%,2018年秋播苜蓿2019年第1茬干草200kg/亩,2019年春播第1茬干草100kg/亩,实现当年增效,较当地传统种植模式首茬干草产量提高40%—50%。

图1 于田县吉日克村苜蓿节水灌溉示范田

  根据当地气候和牧草种植情况,推广苜蓿种植模式2套,种植方式6种,苏丹草种植模式2套,具体如下:

  (1)苜蓿林间套种:

  a.核桃树+苜蓿种植模式:老龄核桃树下,套种紫花苜蓿,在阿瓦提县推广面积500亩。

  b.幼林+苜蓿种植模式:新栽的枣树及杨树下,套种紫花苜蓿,在阿瓦提县推广面积1500亩。

  c.老龄杨树+苜蓿种植模式:公路边林带下,利用老龄杨树空地撒播紫花苜蓿,在阿瓦提县推广面积500亩。

  d.紫花苜蓿+小麦种植模式:紫花苜蓿与小麦进行套播,在阿瓦提县推广面积1000亩

  (2)单播紫花苜蓿:

  a.在待播种的荒地,单播紫花苜蓿,播量1.5kg/亩,在阿瓦提县推广1000亩,于田县推广200亩。

  b.苜蓿地下滴灌节水饲草生产田,单播紫花苜蓿,播量2.0 kg/亩,在于田县推广面积300亩。

  (3)苏丹草种植模式

  a.核桃树+苏丹草种植模式:老龄核桃树下单播苏丹草,播量6kg/亩,在和田地区皮山县推广面积4000亩。

  b.盐碱地下单播苏丹草:在刚改良过的盐碱地下单播苏丹草,采用喷灌模式,在和田地区墨玉县推广面积1000亩。

  3.开展技能培训,提升脱贫致富能力

  围绕牧草高效生产和加工利用,先后在于田县、洛浦县、皮山县、策勒县、阿克苏市、阿瓦提县、温宿县、新和县、乌恰县等9县市开展科技培训及手机彩票网。推广苜蓿保护播种高效建植技术、饲草生产节水灌溉技术、饲草生产水肥调控技术、牧草适时收获及加工调制技术和林草间作高效栽培等关键技术5项,开展技术培训24次,累计培训技术骨干和农牧民3700余人次。另外,围绕饲草种植、饲料配方与加工,牛羊驴的科学饲养管理多次开展了座谈会、现场会及远程技术指导工作,为畜牧养殖户和基层技术人员编写了《科学养羊技术手册》和《西门塔尔牛养殖技术手册》两套参考书。2019年我校艾比布拉?依马木教授被聘为乌恰县人民政府科技顾问。

图2 于田县饲草丰产技术培训

  4.探索高效扶贫模式

  项目组积极探索高效扶贫模式,针对当地农牧民种草养羊技术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项目组同吉日克村村委会合作,共同扶持该村养羊合作社,并探索出“扶持合作社,合作社扶贫”的新模式。即贫困户将羊寄养到合作社,新疆农业大学提供技术支撑,村集体为合作社提供苜蓿干草,合作社按照200元/只/年给贫困户进行分红,并吸纳贫困户到合作社就业。通过项目实施为该合作社提供优质苜蓿干草37t,直接带动贫困户47户,解决就业岗位5个,2018年贫困户年终分红12.14万元。

  三、主要特点

  本项目以新牧系列苜蓿和新苏系列苏丹草等优质牧草为主推草种,通过“建立示范田+推广新品种+示范关键技术”等方式,集中力量解决南疆饲草料不足和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通过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提高当地饲草生产水平,通过示范田建设,以点带面加速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通过生产力的提高,推动当地饲草和养殖业快速发展,提供精准有效的手机彩票网,帮助贫困户增产增收。

  (一)主推新疆农业大学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和技术

  项目组推广的“新牧1号”杂花苜蓿、“新牧4号”紫花苜蓿、“新苏2号”苏丹草和“新苏3号”苏丹草均为新疆农业大学育成的国审牧草品种,具有产量高、品质优良、适应性强的特点,适宜在新疆推广种植。牧草生产配套栽培技术也为我校自主研发的科研成果,主推的“苜蓿地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规程”为我单位研发并起草的地方标准,主推相关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

  (二)因地制宜推广栽培模式

  结合当地气候、土壤、水肥等条件制定出合适的栽培模式。推广苜蓿种植模式2套,种植方式6种,苏丹草种植模式2套。

  (三)发挥“访惠聚”、驻村扶贫专干作用

  积极同示范点“访惠聚”工作队交流合作,发挥“访惠聚”工作队和扶贫专干作用,合力推进饲草产业发展。项目实施期间先后与阿瓦提县4个“访惠聚”工作队,于田县6个“访惠聚”工作队对接合作,新疆农业大学10余名驻村扶贫专干参与该项目的具体实施。

  (四)探索富有成效的扶贫模式

  本项目探索出以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为科技支撑,通过“建立示范田+推广新品种+示范关键技术”为主的技术推广模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探索出“扶持合作社,合作社扶贫”的扶贫模式,提高生产力,促进农牧民增收。

  四、成效经验

  按照“手机彩票网团包村,特派员联户”的总体思路,组织新疆农业大学专家和驻村扶贫组成员组建手机彩票网团,建立帮扶关系。依托新疆农业大学现有牧草新品种和饲草生产节水灌溉技术、饲草生产水肥调控技术、牧草适时收获及加工调制技术和林下高效种草等成套技术,全面开发贫困村草牧业发展潜力,实现当地养殖畜牧业的规模化高效生产,提高产业效益和农民增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主要经验为:

  1.只有充分了解调研基层需求,才能做好顶层设计。

  项目组多次到南疆12县市开展产业调研,同当地畜牧兽医局、草原站等饲草产业主管部门对接,了解当地产业发展现状、技术瓶颈和未来规划;同时,深入到生产第一线,与当地种草养畜企业、合作社和农牧民直接对接,了解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和技术困难。在充分了解基层需求的基础上,总结当地饲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为当地主管部门献言献策,制定好顶层设计。

  2.只有充分了解当气候、土壤特性、水肥情况等自然资源情况,才能因地制宜,提出适宜当地的栽培模式。

  南疆地区气候干燥,干旱少雨,可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都比较紧张,尤其是和田地区,风沙大,气候恶劣。不同地区气候、土壤和水肥资源差别较大,种植模式多样化。针对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土地特点,项目组因地制宜,先后推广苜蓿种植模式2套,种植方式6种,苏丹草种植模式2套,为当地饲草产业发展贡献了科技力量。

  3.只有充分结合当地老百姓的文化水平,科学素养,才能形成是可复制的技术。

  面向项目示范区广大农牧民就饲草种植管理、水肥一体化、牛羊科学养殖、动物疫病防治等内容进行集中培训和释疑解难,并深入当地种养殖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科技示范户、致富带头人等农牧民家中开展面对面手机彩票网和现场示范教学。同时科技手机彩票网小组对示范基地种植户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手机彩票网,编制《科学养羊技术手册》和《西门塔尔牛养殖技术手册》,为农区畜牧业发展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4.调动所在单位第一书记、“访惠聚”工作队的积极性,联合开展工作。

  新疆农业大学在项目区调动所在单位第一书记、“访惠聚”工作队的积极性,在前期走访调研和驻村各支力量深入沟通的基础上,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率和优势,实施“2+5”联动工作机制,发挥农大人才优势,保障项目顺利项目实施。

  5.结合高校特点,充分利用学生实习实践的机会,发挥大学生双语优势。

  新疆农业大学党委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发扬“胡杨精神”,组织师生员工深入田间地头,深入生产一线,把教师的案头连上田间地头,培养“田秀才”“土专家”;大学生到贫困村实习支教,发挥大学生双语优势,开展国语教学,提高项目区农牧民的国语水平,调动当地农牧的生产生活积极性。

  6.用心用情,人文关怀、结合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开展广泛宣传,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学校组织干部老师与驻村点38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一对一开展帮扶。帮扶干部老师与贫困户共同摸清家底,分析致贫原因,制定扶贫计划,按照一户一策,开展精准帮扶。

  五、下一步计划

  1.培育和扩繁适宜贫困地区的饲草新品种

  针对南疆地区干旱少雨和土地资源匮乏的问题,培育抗旱、耐盐和高产牧草品种,以适宜在南疆地区推广种植;加大优良牧草草种生产规模,建设良种生产基地2个,1200亩,以将更好的牧草种子提供给南疆贫困地区。

  2.完善栽培技术体系,制定相关技术规程

  在前期科学实验和示范推广的基础上,总结完善适宜不同地区的饲草生产模式和栽培技术,形成完善的饲草栽培技术规程,制作口袋书10000册,发放给技术人员和贫困户,以更加高效的方式将科学技术传递到农牧民手中。

  3.组织好校内校外的全部力量,助力农区畜牧业发展。

  通过校地、校企项目合作,建立与项目区县乡党委政府联动协调机制,发挥高校人才、技术优势,协调组织各学科专家教授赴项目区,开展各类层面上的培训、推广和应用各类农业科技技术、协助成立养殖合作社等方式,在南疆农区推广畜牧和饲草联营模式,助力农区畜牧业发展。

  4.统筹好校内资源,完善校内联动机制,优化推广的模式。

  依托学校资金项目和各级科研项目,结合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派驻项目辐射区的干部老师发挥专业优势,发挥结对帮扶作用,着力开展精准扶贫,从辐射区的地缘环境、经营组织方式、农区畜牧业市场需求规模、运输条件等多方面,优化牧草联营模式,促进贫困地区牧草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5.稳步扩大示范区和推广区,提升饲草产业对农区畜牧业的支持力度,以新疆农大大学特色学科优势,助力南疆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责任编辑:姚振)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