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52名“00后”本科生志愿者积极响应学校号召,组建“引源筑梦——精准扶贫社会实践团”,用实际行动助力教育扶贫。5支小分队,22天,110余份教案, 2300余小时的课程……他们通过线上云支教的方式,搭建起爱心“云课堂”,精准帮扶云南施甸县第二完全中学的在线英语教育,在为孩子们打开一片新天地的同时,也展现出新时代地大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投身实践活动中拥抱乡土中国、践行青年担当,为教育扶贫贡献青春力量,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留下生动的青春印记。
精准施策,播撒成长之种
困难需求在哪里,帮扶重点就在哪里。云南施甸地处西部边陲,当地教育资源相对落后,山区网络资源、硬件条件都非常有限,加之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给这里的教学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年龄稍大些的老师,对新兴的课堂教学软件也比较陌生。在社会实践团同云南施甸完全中学的老师和学生深入地沟通交流之后,他们发现,当地的英语教学尤其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和挑战。会实践团队坚持精准施策的原则,将满足帮扶学生的实际需求作为工作导向,团队成员提前了解学校英语教学进度和教学特点,逐一联系自己的帮扶学生,晓学情、明校情、摸学情,了解学习短板,收集帮扶学生的学业情况,掌握学生的帮扶需求,将收集的信息整理存档,作为教学备课重要依据,为后续开展具体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社会实践团第二小分队队长,公共管理学院2018级本科生牛心茹同学说:“在前期了解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不同地区教育资源的差距,这使得我们更要全力以赴在师资力量上做到点对点的辅导,针对现阶段中学生个性化的英语学习下好功夫。”
多措并举,培育成长之苗
在整个备课过程中,社会实践团的成员们积极发挥专业优势,以“普适性教育+个性化帮扶”为原则,参考课程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接受能力进行集中备课,集中讨论并解决被帮扶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业问题,筑牢他们的基础学习能力。社会实践团第三小队队长,工程学院2018级本科生杨熙同学说:“令我特别感动的是,受疫情影响,虽然实践团成员天各一边,彼此尚不太熟悉,但大家在备课过程中都心往一处想,尽往一处使,为了给孩子们“量身定制”课程而共同努力着。”
除通过“一对一”课程帮扶和“私人定制”满足个性化需求外,实践团成员还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薄弱点,例如:听力、口语、作文等方面进行点对点的查缺补漏,并分享“学习秘籍”,将“备课”和“促学”合二为一,不断提升帮扶效果,全方位助力学业提升。在1+1大于2的备课基础之上,实践团成员们统一化身“小主播”,充分融合运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等手段,创新课堂模式,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还采取微信、微博、抖音等载体融入互动课堂,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点燃’了,也得到了老师和家长的一致好评。有家长表示。“孩子们非常喜欢老师的上课风格和学习氛围。虽然不能回到学校,但每天都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特别充实。”
勇担使命,共绽成长之花
在实践团队成员们的共同努力下,受帮扶的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激发了学习兴趣,拓展了课外视野,培养了自主意识,养成了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也和实践团成员彼此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和深切的感悟。社会实践团第一小队队长,外国语学院2018级本科生伍娜斯同学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同学们敢于面对自己缺点的勇气和敢于为此付出的坚定,不懂就问,积极配合,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一步步脚踏实地向前迈进。这二十多天我们都在成长,未来可期,我们还需一起加油!”。“与我搭档授课的小伙伴从初见时的陌生、羞涩,到最后彼此的相知、相识,这也是一种慢慢的收获,我们在备课时互相鼓励,在讲课时互相配合,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社会实践团第四小队队长,体育学院2018级本科生杨一鸣同学如是说。
用温暖带给学生照亮心灵的阳光,用付出赋予学生风雨兼程的力量。即使在疫情面前,也依然无法阻挡地大学子心系远方的热情、陪伴远方贫困地区孩子的愿望,以及为他们带去梦想的步伐。社会实践团第五小队队长,珠宝学院2018级本科生杨丁华同学感慨到:“正值你我青春年华,我们愿像一颗星星,能够陪伴,照亮学生们这段短暂时光,而我们2020年的夏天,也会因为他们闪闪发光。”凡心所向,素履往之。高校学子行走在中国土地上的实践步伐一直向前,他们心怀祖国、与人民共呼吸同命运的初心也不会更改,他们后续会让爱和希望传递,让青春的希冀在教育扶贫的征程中绚丽绽放。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