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夏隆德县一个偏僻的山村,上小学二年级的贤佳(化名)是个精气神儿十足的孩子,只是比同龄孩子消瘦些。
去年,7岁的贤佳动了心脏手术,“室间隔缺损”——这个从出生就伴随他的“不定时炸弹”终于被顺利“拆除”。手术后的他最期待的就是去学校,几里远的上学路他自己一溜烟儿就跑到了。贤佳的堂妹小颖(化名)也在1岁半的时候接受了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手术。
西海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的代称。这里群山绵亘,沟壑纵横,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评价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它是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国家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也是宁夏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核心区。
贤佳和堂妹是两个幸运儿,在最佳治疗时间通过手术恢复了健康。贤佳的爸爸是隆德县玉平村的一名普通村民:“看病的花费一共10多万元,因为这个项目,我们一分钱也没掏,孩子现在身体好得很。”贤佳爸爸提到的这个“项目”是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简称“一附院”)源于云南大理白族州南涧彝族自治县的先心病三方联合救助项目。
据悉,2013年,清华大学启动定点帮扶国家级贫困县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彝族自治县的工作。2017年,清华大学校友、福建闽侯县副县长樊学双被派驻到固原市隆德县挂职副县长。通过清华教育扶贫办公室了解到一附院的医疗救助项目后,樊学双积极开展对接工作。同年12月,一附院医疗团队赴隆德开展先心病的确诊筛查,这标志着先心病三方救助“大理模式”在我国西部地区的正式落地。
“清华的老师把我们的娃娃引向了大海,只有见过大海的广,才能知道小河的细。”隆德二中的党总支副书记陈玉军回想起与清华师生共度的难忘夏天,依旧感动满满。
2018年,清华大学教育扶贫中外师生暑期社会实践的一个支队来到了宁夏隆德县第二中学。在暑期实践中,来自清华的师生为这里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堂堂别开生面的文化素质课程——“趣味历史”“奇妙的动物行为”“摄影技术与实践”……
除了暑期支教,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还通过远程和面授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当地需求持续精准投放优质教育资源,持续开展面向当地基层党政干部、农业产业人才等群体的教育培训。
早在2017年,清华教育扶贫远程教学站就把法学院田思源教授讲授的“依法行政”专题课程带到了隆德县领导干部主体培训班的课堂上,来自隆德县神林乡的苏学冰说:“接触到了全国最先进的理论知识后,更加坚定了自己有一份热发一份光,为民排忧解难的决心。”
清华大学的扶贫足迹是近年来中国高校扶贫实践的一个缩影。在不久前的手机彩票网发布会上,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介绍,2012年以来,44所综合类和理工科为主的直属高校承担了44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定点扶贫任务。2019年根据工作需要又新增20所直属高校参与定点扶贫,75所直属高校精锐出战,全面投入脱贫攻坚战,成为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一支重要力量。截至目前,部属75所高校全员“出战”脱贫攻坚战,直属高校定点扶贫的所有贫困县现已全部脱贫摘帽。(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叶雨婷 通讯员 李晨晖 苍立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