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彩票网

图片
当前位置:首页 > 手机彩票网

搬!为了孩子

2020-09-22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山下环境太复杂,我的孩子学坏了怎么办?”每次上山动员老乡搬迁,罗玉芳总能碰到同样的问题。

  作为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巾帼突击队”的一员,罗玉芳的任务是在易地扶贫搬迁中做不愿搬迁群众的思想工作。一些老乡的想法虽然单纯、保守,但也让她清楚地意识到,孩子的教育在当地群众心里的分量。

  怒江州地处滇西北,因怒江自北向南纵贯全境而得名。高黎贡山与碧罗雪山一西一东夹江而行。过去,傈僳族、怒族、普米族等少数民族群众的家,就零星分布在两山山麓的密林处。

  山与水的组合,并不一定成就山水相依的世外桃源。

  在怒江州,崇山峻岭不适合发展传统农业,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险滩激流带来的内联不通、外联不畅,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山阻水隔的自然环境导致孩子们求学之路艰难,也让贫困在代际间传递。

  求学路究竟多难,傈僳族大哥木里春有发言权。

  木里春的老家在福贡县子里甲乡金秀谷村,是个隐于高山之上的村落。上世纪80年代,出村的路还是一条未经硬化的盘山“毛路”,沿这条路步行到位于匹河乡的民族实验中学,木里春要走五六个小时。

  “那时候一个月回家一次,家里面给一元钱,来回不敢坐车,因为车费也是一元,坐了车就没钱买铅笔。”穿着妈妈编的草鞋,背着要交给学校食堂的南瓜、洋丝瓜,木里春以为自己走向的是希望,却终因家庭贫困而辍学。

  后来,他放牛放羊、种田打工,不能说不努力,可依旧没有甩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帽子。“我是心有余、力不足,做生意没那个头脑。就是因为没上学,所以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要上学,要脱贫,在怒江州,搬迁可谓一条捷径。

  得知县城建起4个易地扶贫搬迁社区,还为解决社区孩子的上学问题新建了幼儿园、扩建了中小学,木里春不再犹豫。“我们这一辈在山上,不能让下一辈还在山上。”他说,如今傈僳族家庭越来越重视教育,大家决定搬迁的重要原因就是为孩子创造条件,有的老年人虽然难离故土,但为了孙辈也会搬下山。

  如今,木里春的三个女儿都在安置点周边的学校寄宿,怒江州实行的14年免费教育,让她们不再为辍学担忧。木里春夫妇一人成了社区物业公司员工,一人在社区棒球加工扶贫车间打工,家庭年收入有5万多元,早已超过了当地人均年收入5000元的脱贫标准。

  在整个怒江州,像木里春家这样的故事正频频上演。

  据统计,这个常住人口仅55.7万的边境自治州,有67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安置了10万人,相当于全州每5人中就有一人搬出大山。仅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就配套新建10所易地搬迁安置点学校。截至今年6月底,怒江全州贫困地区“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全面消除,剩余4.4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0个贫困村、3个贫困县达到脱贫退出标准。

  从毛路到水泥路,从茅草房到电梯房,从松油照明到电灯电话,从刀耕火种到现代产业,脱贫攻坚的每一天,怒江州都在改变。

  而最大的改变发生在人的头脑里。

  为了劝俄科罗村男孩小和(化名)的父母同意儿子下山上学,今年以来,罗玉芳去了小和家七八次。四五月正值怒江州雨季,山路湿滑难行,罗玉芳和巾帼突击队队员们手拉着手走在山间,害怕一不小心滑下去。“本来最后一次我都觉得不可能了,没想到家长同意了。”罗玉芳马上送给小和一个书包,“他背起书包跳来跳去,就像只小鸟一样。”(本报记者 刘亦凡 张晨 李柯 贾文艺)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