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要“改进学科评估,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
《总体方案》所说切中要害。在教育领域中破“五唯”,就是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首先要“改进学科评估”,对教育的评价导向“破五唯”。因为教育评价是一个杠杆,对教育发展和如何办学具有导向作用。我们天天讲要重视教学,为什么对教学的重视就是不够?学校为什么会那么看重文凭?为什么会那么看重论文?为什么会那么看重人才的帽子?就是因为教育评价的导向使然。因为学科评估和大学排名要看这些东西。要看你的教师队伍中有多少洋博士,要看你的人才有多少帽子以及什么样的帽子,要看你的教师在国内划定期刊上发表了多少论文,要看你的教师有多少在SSCI收录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总体方案》中说,要“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首要要求”。但现实中没有一个指标性的东西来鼓励老师教书育人,我们应该认真改进教育评价,使之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引导教师努力教书育人。
《总体方案》要求“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我认为十分重要,不科学的评价势必导致不科学的结果和导向。
“五唯”的本质和要害是“唯”,就是将其绝对化、片面化、形式化和一刀切。这是毛泽东主席早就批评过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破五唯”,反对“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不是不要文凭、不要帽子,更不是不要论文,而是反对将其绝对化、片面化、形式化和一刀切。反对“唯论文”并不是不要教师发表论文。鼓励教师发表论文,是高校激励教师努力进行科研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激励也是高等学校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所采取的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不能绝对化、一刀切地反对鼓励教师发表论文,不能采取和“五唯”同样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方式来“破五唯”,即绝对化、片面化、形式化和一刀切的做法是不对的。导向首先是价值导向,引导什么,反对什么,要符合中央精神和《总体方案》要求。要针对不同主体、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的特点改进评价。改进评价也要反对绝对化和形式化,不能一刀切。以实事求是为前提,才能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
“唯论文”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应纠正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中对国外发表的绝对化、形式化和片面要求的问题。提倡和鼓励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在SSCI发表论文,如何鼓励?这是一个重要的价值导向问题。有的学校规定,没有SSCI收录期刊发表,就不能评副教授和教授,将其规定为一个绝对化的门槛要求。这是有问题的。实际上,SCI收录期刊发文章和SSCI收录期刊发文章,性质是不一样的,自然科学或理工科在美国SCI发文章的意义不同于人文社会科学。在SCI发文的表征意义,可以说是其所探讨的科学技术问题的前沿性或学术价值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但人文社会科学则不同,人文社会科学本身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民族性和国家性。我曾经有个硕士生专门研究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在SSCI收录期刊的发文情况,一个重要特点是这些文章研究方法比较符合美国规范,其中有些文章只是综述性、介绍性的有关中国发展的内容。从整体上看,难以得出这些文章都是学术前沿性研究的结论,亦难以判断这些文章都具有一流学术成果的意义和价值。尽管如此,提倡和鼓励在国外发表,仍然具有正面价值,毕竟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在国外发表的文章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但是,不能因此就将在国外发表论文绝对化,一刀切地将其定为一个门槛要求。这是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政治方向的问题。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这是个极其重要的导向问题。提倡和鼓励是一回事,但将其绝对化就变成了另外一回事。(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 特聘教授 秦惠民)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