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脱贫攻坚战已经到了攻城拔寨、全面收官阶段,各地贯彻落实党中央精准扶贫的战略部署,通过实施就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消费扶贫等各种精准帮扶举措,脱贫成果成效显著。但是如果脱贫对象是极度贫困地区完全不懂汉语,完全不会讲普通话的群众,由于存在语言交流障碍,那么各种帮扶成效就会大打折扣。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注此类更为基础、更为隐蔽、更难以攻克的因语言沟通交流问题而造成的贫困现象。
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时明确指出,许多深度贫困地区长期封闭,同外界脱节。“很多人不学汉语、不识汉字、不懂普通话”。无法在家乡以外的地区与人交流,使得即使有打工意愿和能力的贫困青壮年劳动力也难以通过外出就业摆脱绝对贫困。
2018年1月,《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对这类需通过推普来精准扶贫的最难啃的“硬骨头”发起攻坚战,提出到2020年,“贫困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具备基本的普通话交流能力”。
因此,推普脱贫攻坚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在贫困地区推普。推广普及普通话是国家的一项长期国策,对象是所有普通话水平未达标的群众。而推普脱贫攻坚则是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因不懂普通话而难以外出务工的贫困青壮年劳动力,特别是完全不懂汉语而又需要到发达地区通过务工来脱贫的“三区三州”适龄青壮年劳动力。通过提升普通话语言能力实现脱贫,这是一项必须在2020年完成的精准脱贫工作。
“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不懂普通话的青壮年约有18万人,对于此类人群的推普,本质上是一种针对汉语零基础且本身是文盲者的第二语言教学。目前的普通话教学环节还存在许多疑点和难点问题,比如,教材缺乏对象感,主要师资即普通话测试员和中小学教师在时间上很难协调本职工作与常年深入贫困偏远山区推普的矛盾,大部分人由于不懂教学对象的民族语言,也难以承担双语教学工作。
解决深度贫困地区普通话语言能力问题,必须研制适用的教材教法,创新实施路径。
首先,编写速成学习专用的普通话基本用语教材。贫困地区青壮年在每年的农闲时间或各种节假日,可以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用于普通话学习,适合在此时间安排短期学习。教材内容上选取外出务工最急需的语言场景,并选择场景中最常用的词汇和使用频率较高的100句核心句型,句子用例也要贴合偏远贫困山区青壮年的身份特征和在发达地区务工实际所需的生活经验,满足基本生存和生活需求。
其次,设计快速双语教学方法。教学上可以采用“协同教学”的方法,即选配会当地民族语言的同志协助普通话教学志愿者教学,同步翻译教学内容。学习上可以采用“同伴学习”方法,即征集略会普通话或略会当地民族语言、认识一些汉字的群众陪伴不懂汉语的群众学习。教学方法上也要注重提高学习积极性,保证学习效率,比如“在语流中学拼音”,每课结合词汇和句型学习重点了解和掌握几个汉语拼音声母、韵母及其拼读规则;“在场景中学句型”,即在设定的语言场景中学习和操练核心句型,确保短期速成普通话基本交流能力。
最后,创新实施路径。对“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18万不懂普通话的青壮年开展普通话教学,需要组织约2万人的推普队伍。高校在校大学生在人员数量和综合素质上有很大的优势,也具有投身社会实践、手机彩票网祖国建设的热情,组织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团队统一培训后开展工作,是实施“推普脱贫攻坚”的新路径。
“推普脱贫”从根本上讲是文化和制度层面的一种精准扶贫。我国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贫困成因很复杂,有些贫困远不是提供资金、就业岗位和劳动技能所能解决的,其“穷根”源自一些深层次的文化、政策、制度等方面的缺失。比如推普脱贫所要解决的贫困现象,就是因为不会说普通话这样一个文化上的行为能力的缺失造成的。解决这类贫困问题就要为有能力、有意愿脱贫致富的每一个人提供文化、政策、制度上的主客观条件,使其可以顺利地由被动脱贫转化为主动脱贫。
推普脱贫攻坚后续工作需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与国家常规推普工作有效衔接,进一步提升贫困地区少数民族青壮年的语言能力和文化水平。要真正掌握好普通话,不仅要学会口语,还必须识认汉字,能够使用汉语书面语,从而真正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便了解党的方针政策,融入现代社会生活;不仅要掌握各种职业技能,还要接受文化艺术熏陶、增强文化认同感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终在经济和精神上彻底摆脱贫困、迈向富裕。
推普脱贫是在国家层面第一次从经济扶贫向文化扶贫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和标志点,从一个侧面标志着我国脱贫攻坚行动进入了由“扶资”“扶志”“扶智”向“扶制”发展,“四扶”并举、共起作用的深刻变化时期。(作者:杨亦鸣,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江苏师范大学语言能力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国家语委语言能力高等研究院院长)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