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彩票网

图片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部司局机构

北京大学以“大思政”格局打造思想政治实践教育工作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简报〔2024〕年第2期(总第255期)

  【打造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新范式】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2023年6月,教育部发布手机彩票网深化高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指导各地各高校组织开展“强国有我、青春有为”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各地各高校组织动员1100余万师生组建30余万支社会实践团队走进社会大课堂,精心打造新时代社会实践育人新范式,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厚植家国情怀、了解国情民情、增长知识才干、激发挺膺担当。为总结特色案例、宣传先进典型,特开设专栏,专题展示各地各高校有益经验,推动形成全战线同题共答的优良生态。

  北京大学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于2019年率先实施实践育人综合改革,设立2学分“思想政治实践”必修课,打造了系统性、整体性、时代性的思想政治实践教育工作体系。

  规划引领“大格局”,广建实践育人新平台。瞄准高质量实践育人体系建设目标,充分发挥顶层设计把舵定向作用和组织建设长效运行保障作用,学校党委审议通过《强化实践育人——进一步建设好思想政治实践课程体系的指导方案》《思想政治实践课程执行方案》,成立由书记校长牵头的思想政治实践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地方协同配合的育人格局。打造多部门联动的课程教学管理体系,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担任课程主持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担任课程主讲单位、教务部担任课程主管单位、校团委担任课程执行单位,有序组织开课院系课程团队开展实践活动。着力构建实践教学工作体系,实施课堂教学“主渠道”和日常思想政治实践教育“主阵地”协同育人的双翼长效结构,建立“院系党政领导+专业指导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研究生助教”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机制,健全“指导保障+成效考评+评优表彰”的实践评估机制,在空间维度上实现“课堂—校园—社会—网络”四位一体全覆盖,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员覆盖的工作合力和育人格局。五年来在祖国各地建设了400余个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思想政治实践课程教育基地,并依托基地建设推动校地双方在人才培养、项目合作等领域实现“双赢”。

  师资汇聚“大合力”,配强实践育人主力军。加强思想政治实践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指导各院系按照教师与选课学生人数1:20的比例配强配优指导教师,院系党政领导、一线教师、班主任、第二班主任、助教等教师队伍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课程建设。教务部门对教师指导社会实践等非课堂教学工作给予明确的工作量核算方法,按照相当学时教学时长计入当年教学工作量,充分调动教师深度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暑期思想政治实践课程中,32个开课院系的党委书记、院长共计75人次亲赴实践一线参与授课,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共计476人次担任授课教师,321名学生党员担任课程助教,充分凝聚起“三全育人”的强大合力,实现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频共振。

  精准把握“大机遇”,用好实践育人黄金期。思想政治实践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充分挖掘党和人民奋斗历程中的“大思政课”资源,紧扣每年重大事件、重要纪念日等育人黄金期,精心设计思想性与实践性、专业性与亲和性相统一的实践课程组织方案。以“高举旗帜跟党走 踔厉奋发向未来”为主题,着眼“五史”学习教育、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时代命题设置4条主线,精心组织262支思想政治实践团队、4143名本科生奔赴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祖国大地上掀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青春热潮,共形成调研报告、个人感悟、学生成长日记等500余万字,受到新华社等媒体报道近1000次。在新生开学季组建校、院两级思想政治实践成果宣讲团,实现对本科新生思想政治实践成果宣讲的全覆盖。实践结束后,及时设计制作思想政治实践成果展,在百周年纪念讲堂和新太阳活动中心等场所展出,面向校内外积极开展成果展示和宣传;组织撰写思想政治实践成果集,促进思想政治实践成果深度转化。

  思政赋能“大实习”,力行实践锤炼真本领。深入推进内涵式思想政治实践课程改革,探索设置开放式实践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实践教学、主题党团日活动、专题讲授、每日评议、实践感悟分享等课程环节,让同学们通过情景式、浸入式、互动式教育,深化对具体实践的理论认识和感悟;充分发挥专业所学、成立课题小组,形成高质量调查研究报告,把论文书写在祖国大地上;要求师生从行前开题、行中实践到行后总结坚持不走过场、不凑学分,在田间地头、城镇乡野的社会“大课堂”中,读“国情书”“基层书”“群众书”,真正做到“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邀请院士、长江学者等知名专家带领学生团队到基层一线,围绕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医药卫生、生态环保等领域建言献策,将实践育人的内涵融入到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建设的“最后一公里”。

来源:思政司收藏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